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沃野欢歌黄河畔——甘肃甘南州推进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沃野欢歌黄河畔——甘肃甘南州推进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8-19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 王冰雅

  “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坐落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青川三省结合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生态功能区,水源年均补给量占黄河源区总流量的58.7%,其生态地位特殊,生态责任重大。

  曾经,受自然、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甘南州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脆弱,经济与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系统性抢救保护甘南州生态功能日益提上重要日程、摆上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甘南州强化“上游意识”、胸怀“上游担当”,大力实施绿色转型发展、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修复治理、国土绿化增效、治水兴水提升、环境安全保障“六大工程”,突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关联性,闯出了一条兼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绿色转型发展新路。

沃野欢歌黄河畔——甘肃甘南州推进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阿万仓镇景色。 光明日报记者 王冰雅摄/光明图片

  系统治理,“黄河蓄水池”更加丰沛

  八月,甘南州玛曲县黄河大桥处,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脉流出,流入甘肃的第一站即玛曲县。在这里,黄河形成了433公里长的大拐弯,依次自南、东、北三个方向将玛曲县包围其中,玛曲县境内千万余亩草场以及数目众多的河流湖泊、沼泽湿地,则每年为黄河补水超百亿立方米,是天然的“黄河蓄水池”。

  “你看,原本光秃秃的河滩两岸,现在绿油油的,沙化治理成效明显。”玛曲县自然资源局科员马春林摊开厚厚一沓照片,让记者对比治理前后的变化。

  2012年,马春林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一入草原,他就发现家乡草原退化、沙化比较严重。经过走访调研,他了解到退化的草原主要集中在黄河沿线,由于河道来回改道,每逢冬春干枯期,沙质土和沙壤质土在大风作用下向草原扩散,加上人为影响,导致草原退化、土地沙化、鼠害严重。

  2014年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公布的数据,佐证了马春林的感觉:玛曲县沙化土地面积达12.23万亩,潜在沙化草地67.77万亩。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沙化草地从零星分布向局部集中连片发展,沙化区域不断扩张。

  围绕黄河水源补给,甘南州以国家项目为依托,启动了一批生态保护项目,推动生态环境逐步向好。特别是2021年,甘南州正式启动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成为全国“十四五”第一批十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之一,包含森林生态保护修复、湿地保护修复、矿山生态修复、小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等七大类25个子项目。

  玛曲县是这项工程实施的重点区域,全县干部群众行动起来。为破解海拔高、气候寒冷、植物生长期短等诸多难题,该县将行业技术标准与当地土技术、土办法相结合,突出因地施策:采用“阻、固、输”相结合的办法,治理沙化草地;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通过鼠害防控、补播牧草、撒播肥料、后期管护等措施综合治理退化草地,摸索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治理模式。

  截至2023年年底,玛曲县沙化土地面积由2014年的12.23万亩减少到4.52万亩,潜在沙化草地面积由67.77万亩减少至38.29万亩,土地持续沙化的趋势基本得到了控制。

  伴之而来的是,黄河玛曲段出境流量达168.6亿立方米,较十年前提高近五成;年均水资源补给量达88.75亿立方米,较十年前提高逾六成,有力提升了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更多的变化在甘南州发生着。距玛曲县几十公里外的碌曲县尕海湖畔,格桑花盛开,候鸟翔集,美景喜人。

沃野欢歌黄河畔——甘肃甘南州推进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在甘南州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尕海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正在巡护。新华社发

  尕海湖是甘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95年、1997年、2000年,尕海经历3次干涸,湿地萎缩变干,成了沙坑。”尕海保护站副站长仁欠回忆。经过20年努力,通过持续采取湿地补偿、季节性禁牧轮牧等保护修复措施,目前尕海湖面面积从最少时的480公顷恢复到2700多公顷,常年栖息的鸟类由40多种增加到80多种,湖水多了、湿地大了,水源涵养功能显著增强,整个尕海湿地的生态系统也更加稳定。

  “放眼全州,甘南通过大力实施玛曲黄河水源涵养区建设和碌曲尕海、黄河首曲湿地系列保护工程,让甘南境内黄河径流量较10年前增加18.7%。”甘南州委书记何谋保介绍,近3年来,甘南修复退化草原343.08万亩,治理沙化草地20.3万亩,完成森林、草原、湿地、沙化草地、矿山、小流域等生态修复15.86万公顷,有效解决了区域主要生态问题。

  以草定畜,“靠天放牧”模式转变

  乘车行进在甘南大地,草原似绿毯一般铺向天边,黑色牦牛和花白藏羊点缀其上,形成了一幅绝美的生态牧业图。

  拥有4000多万亩天然优质牧场的甘南州,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也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牦牛产业基地。在推进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的进程中,如何确保当地群众经济发展不受损,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智慧和魄力。

  夏河县草甸草原广阔,千百年来,当地农牧民沿袭的是“靠天放牧”的传统模式,牛羊赶上草原,数量越养越多,草越来越少。超载放牧一度导致草原退化,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为给草原“减负”,夏河县对全县可利用天然草原中155万亩实行禁牧封育管理,604万亩实行草畜平衡管理,将载畜量控制在合理范围。草原上放牧的牛羊减少了,但养殖场里的牛羊增多了。夏河县畜牧工作站站长九麦扎西告诉记者,该县以万头牦牛、万只藏羊标准化规模养殖为突破,发展适度规模养殖。

  与此同时,养殖的方式也悄然发生转变。“从原来的‘粗放散养’,逐步向‘半舍饲半放牧、适度规模舍饲养殖’转变。”九麦扎西补充说,半舍饲半放牧指的是,夏秋季节采用原生态放养模式,春冬季节采用舍饲喂养,以此减轻草原的压力,最大程度实现草畜平衡。

  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项目的带动下,夏河县着力拓展产业链条,提高牧民收入。目前全县以饲草种植带动的规模化养殖场、合作社达43家,家庭牧场283个,认证全国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45万亩,两家企业被列入“甘味”农产品企业品牌,初步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预期效果。  

  畜牧业是碌曲县的主要产业。当地大力推广“十户联产制”养殖模式,由农牧民自发以草场、牛羊入股成立联合体,共同制定放牧计划,并通过人工舍饲与天然补饲相结合的饲养方式,控制牛羊进入草场的时间,让草场得到充分休息。目前,碌曲县“十户联产”畜牧产业基础合作社已达到314个,覆盖农牧户5800余户、2.8万余人。

  甘南州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彭新军介绍,针对草原超载过牧问题,甘南州严格执行以草定畜、精准到户,先后核减超载牲畜200.78万羊单位,积极帮助群众转产转业,实现了草畜动态平衡、群众收入不减。

  天蓝水碧,昔日村庄今日景区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甘南州天蓝了、水绿了、生态更好了,既要“绿”又要“富”成为转型发展的新追求。

  昔日的尕秀村是个典型的牧业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村民们搬迁到国道213线旁,过上了定居的生活。从2017年开始,碌曲县对整村进行改造提升,改厨、改厕、改圈、改炕……一番整改下来,实现了房前屋后一样干净,左邻右舍一样整洁。如今,尕秀村已摇身蝶变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与环境一同改变的,还有群众的理念。村民们瞅准机会,在村里开了66家牧家乐、民宿,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眼下,这个400多户2000多人的小村庄,叫响“甘南生态旅游第一藏寨”的美誉。

沃野欢歌黄河畔——甘肃甘南州推进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游客在甘南州迭部县参观。新华社发

  无独有偶,美若仙境的迭部县扎尕那村涌入了全国各地的旅游者。一大早,村民索南扎西就在自家的民宿里忙活着打扫卫生、整理被褥。“每到七八月,村里家家民宿都住满了人。去年我家10间房收入20万元左右,今年我全部进行了升级改造,你看,推窗就能见山!”索南扎西脸上笑开了花。

  “通过旅游业,扎尕那的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迭部县益哇镇市场监督管理所所长、扎尕那包片干部加宝主说,目前扎尕那自主经营主体已从2013年的10户发展到359户,日接客量达5000人以上。靠着旅游收入,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扎尕那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4500元增加到如今的10万元。

  回想20年前,村民们一度为生计而犯愁。坐落在白龙江上游的迭部县,具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当地居民世代以伐木为生,采伐业曾一度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九成。20世纪末,国家全面叫停了这里的天然林采伐,当地居民失去了收入来源,一些人抱怨因保护生态丢掉了饭碗。

  随后,迭部县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白龙江沿岸百里风情线万亩绿化生态修复工程等,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120万亩,既修复了上游生态,又打造出了“一城绿意半城花”的美丽画卷。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底气。2023年,仅有5万多人的迭部县,接待旅游人数41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8亿元,文化旅游业成为该县的主导产业。“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成为迭部人的共识。

  与尕秀村、扎尕那村一样,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甘南州已经打造了文化旅游标杆村17个,全域旅游专业村103个,具有旅游功能的生态文明小康村706个,探索出了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旅游的绿色发展新路。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19日 05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