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观照: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的融合共生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观照: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的融合共生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1-14 05: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览事速评】  

  作者:陈翔(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以翔实的史料、豪华的阵容、精彩的作品,呈现了20世纪上海和京津地区中国画的发展历史、理论成就和大师风采,从而见证中国绘画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历程。

观照: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的融合共生

  展览立足于对近现代艺术发展历程中两个极为重要的画家群体的研究,注重梳理和呈现百年间中国画艺术思潮的发展,荟萃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陈师曾、陈半丁、徐悲鸿、张大千、溥儒、林风眠、潘天寿等艺术家的近90件精品力作。通过艺术作品及相关文献的呈现,从文化背景、社会生态、艺术面貌等多个方面切入,深入剖析京津画派、海派画家面对百年之大变局的应对方式,呈现两个画家群体的不同选择,以及这种选择与城市发展、社会转型、文化裂变之间的关系,力图对当下的艺术创作有所启示。

观照: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的融合共生

松鹰图(中国画)齐白石

观照: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的融合共生

葫芦图(中国画)赵之谦

  “海派”这个名称虽然是和“京派”对立而生的,在报纸杂志上两派一度也争得不亦乐乎,但是京津画派与海派绘画的代表性人物在京沪两地之间游居频繁,客观上两地书画艺术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远远多于相互对立,带来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

  此次展览分别梳理了两大画派的发展脉络,从社会变革与文化反思、赓续传统与现代转型、西学东渐和推陈出新三个板块,展现京津画派在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画画学理论的讨论;从江南风范和海派趣味、文人情怀与都市活力、摩登时代和守正创新三个板块,呈现海派绘画从海上开埠至今的艺术发展面貌。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各自以务实而有效的实践,积极应对社会变革大潮的冲击,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坚韧顽强和自我革新的生命力。

  观齐白石《松鹰图》、萧俊贤《着色山水》、溥儒《薜荔垂千仞》、张大千《始信峰图》等作品,可窥见京沪两地画坛借古开今面貌之丰富。吴湖帆《碧海苍松》、胡佩衡《紫溪晚霞》、吴镜汀《华山南峰》、陈少梅《樱桃沟》、李可染《蜀山春雨》、陆俨少《晴麓横云》等作品,则展现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融合写生之法的时代新风。此外,徐悲鸿、林风眠、叶浅予、蒋兆和、吴冠中等人的作品,更是代表了几代艺术家“引西润中”的创作理念,体现了中国画向现代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的文化艺术向来有极强的向心力和极大的包容性,这种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正是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依然维持其整体性的根本原因。实际上,中国绘画的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百余年前我们前辈面临和思考的问题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与所进行的探索都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内核,至今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如今,我们更需要确立自己的审美价值观,推进中国美术话语体系建设。我们的前辈曾为此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上下求索,今天,我们更应接续使命、砥砺前行。希望此次展览能够启发当代更深入的思考。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14日 12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