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书写精神探索之旅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书写精神探索之旅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6-14 03: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书写精神探索之旅

——读中篇小说集《找信号》

  作者:刘大伟(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研究员)

  索南才让的中篇小说集《找信号》(译林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在呈现草原文化多元性的同时,更加注重青年牧人的精神观照。一般而言,有关青年成长与精神探寻的主题,往往与家族历史和地方传统密切关联。索南才让另辟蹊径,从日常叙事和个体生活经验出发,写出牧区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青年牧人对自我身份的重新确认和对生活理想的不懈追求。

  身兼牧人和作家双重身份,索南才让自觉担负起了记录时代、关注草原和探寻青年牧人精神出路的文学使命。与小说集同名的《找信号》颇具精神探寻的象征意味——小说讲述了几名青年牧人在沙漠深处寻找一位失踪老人的故事,由于没有网络信号的覆盖,他们的搜寻工作进展异常缓慢,即使最终找到了老人的遗体,但在巨大的“空旷感”面前,这些年轻的牧人感到“一大块时间煎熬着他们”。如何平衡个体存在与浩渺时空之间的错位感?小说给出了富有成长意味的答案——与其焦灼等待,不如翻越眼前的山包,努力找到信号。当然不只是手机信号,更重要的是完成精神性的突围,进而找到一种健康、开阔而又积极的人生方式。

  匈牙利小说家马洛伊·山多尔认为,孤独是一种自觉的独处方式,也是个体生活真正的存在状态,一个人如果能够从精神上接纳了它,其生活的空间将被无限地打开。面对生活的“新变”与时代的快速发展,《找信号》中的青年牧人身上普遍存在着难以名状的孤独感,这也是他们在成长路上亟待完成自我蝶变的要旨所在。作为在场者和思考者,索南才让紧紧围绕“发现孤独——理解孤独——超越孤独”的认知维度和小说结构方式,为青年牧人的精神探寻之旅投射出一束严肃而理性的光照。

  小说《无界的漫夜》中,因车祸失去父亲的宁高兄弟俩放弃了便捷的生活方式,擦干眼泪的他们终于廓清了眼前的迷雾,决定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一个了不起的愿望——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走访有经验的牧人,为家牛换取野牦牛的骨血,这样可以壮大自己的牛群。这个故事为重新唤起青年牧人的生活理想迈出了重要一步,牛群的不断壮大意味着草原生活元气的复位,野牦牛赋予家牛的生命能量也象征着青年牧人们在告别了父辈的帮助和引领之后,面对正在发生改变的生活现场,开始用更加独立的眼光和包容的胸怀面对世界,在理解孤独的同时获取新的奋斗方向和精神力量。在小说《和一头牛共进晚餐》中,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实现可以“和一头牛共进晚餐”的生活愿望——其中涵盖了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朴素观念,同时也有对孤独的超越。这样的心路历程,实质上也为青年牧人们提供了不断自省和深思的精神能量。《午夜的黎明》中的“我”在完成自我身份确认、战胜困厄之后感到无比的欣慰,“仿佛我骑着大象在夜空的云朵上散步”。而在《骑马去帮叔叔剪羊毛》中,“我”与桑吉在大雨和洪水中执着赶路,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两位年轻人身上散发着不容置疑的乐观与自信。这一精神状态也是当下青年牧人身上令人激赏的地方。

  自信与深思对应着求索与担当,这是小说集《找信号》中精神之路的最终指向。小说《哲学教授》中,十八岁的“我”在帮助哲学教授整理采访记录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有关自己家族的隐秘历史,这些历史呼唤它的发现者和记录者要勇于探索、敢于担当。正因如此,“我”输入电脑的那些文字“正在形成一种正义的力量”,即使在梦里,“都能听到它纯粹饱满的声音,好像在告诉我一些我必须承担的故事”。

  实际上,索南才让对青年牧人的精神探寻始于《巡山队》和《荒原上》两部小说集,《找信号》是他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之后,在小说艺术和美学层面有所推进的新作汇集,作品对时代性和人民性主题的理解与表达,本身也彰显了可贵的文学精神。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14日 14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