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我在现场】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种子播得这么匀啊。”
“以前随意用手撒,怪不得产量低。”
云南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一块红土旱地旁,围了不少人。几位头戴草帽、两鬓斑白的老人,推着状似独轮车的小机器,正在松软的土地上来回走动。
这几位老人并非村民,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荣廷昭、朱有勇、康振生、邹学校、柏连阳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克勤。
“院士们正在用一种新型小型推播器播种水稻旱作的种子,为我们做示范。”拉祜族村民罗娜目不转睛地望着地里,轻声告诉记者。
记者凑近打量,推播器并不复杂。一个特制的木轮子上,安装着一排“铁嘴”。木轮往前一推,“铁嘴”张合,红色的稻种便被精确埋进土壤。
“间隔16厘米,定行距播种,每次三至五粒,精准埋到3.5厘米深的土里。”朱有勇院士双手比画着告诉大家,“播种时运用这种适合山区农田的小型机械,不但降低了劳动强度,还让耕作更精细,粮食产量有保障。今年,全乡播种上万亩田,争取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让乡亲们都能吃上家乡的大米!”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4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