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二十大代表风采】
光明日报记者 高平 王潇
初秋时节,内蒙古草原进入牧草收获季。天刚蒙蒙亮,党的二十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牧民、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便早早起床,驾驶着打草机在自家草场忙开了。
廷·巴特尔 资料图片
1955年6月,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廷·巴特尔,是新中国开国将军廷懋之子。1974年7月高中毕业后,他来到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他回忆说,当时戴着父亲的旧军帽,来到锡林郭勒浑善达克这块沙漠腹地时,当地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全嘎查80户牧民多半是贫困户。当同一批到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的知青陆续返城时,廷·巴特尔没有选择离开草原,而是留了下来。
他对这片土地有着自己独到的“研究”。廷·巴特尔当选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后,为进一步恢复草原生态,提出了著名的减羊增牛“蹄腿理论”。简单而言就是:“养1头牛的收益和5只羊的经济收益大致相当,但1头牛只有4条腿,吃饱了就卧着,而5只羊有20只蹄子,不停走动还刨草根吃。5只羊对草原的踩踏要大于1头牛。”
为此,廷·巴特尔率先将自家400多只羊全部卖掉,改成养殖肉牛,引进优质牛种和本地牛杂交,进行牲畜改良和畜群结构调整,实现生态恢复、收入增加的双赢目标。
2008年9月,廷·巴特尔带领牧民群众继续改进牧业生产方式,提出了“打草不拉草”的生产方法。“这样做有好处!第一,保证草的营养不流失,并且草籽可以更多地留在草场上,形成自然播种,有利于草场恢复;第二,省去了拉草、储草环节和冬季每日给牛添加饲草的人工劳作;第三,可以保证牛的粪便留在草场上转化成有机肥料,归还草原。”廷·巴特尔说。
在他的带领下,牧民群众因地制宜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植物,有效遏制了草场沙化退化,多年不见的鹿、狍子、狐狸等野生动物也逐渐多了起来。萨如拉图雅嘎查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两万元。牧区通了电、修了路,家家住上砖瓦房,开上了小汽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09年至今,廷·巴特尔开始走上讲堂,为牧民传经送宝。萨如拉图雅嘎查建成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培训中心后,廷·巴特尔结合自身经历,向牧民传授家庭牧场建设和科学化养殖经验,传播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化草原畜牧业先进理念。这,被牧民群众称为“廷·巴特尔大讲堂”。
如今,给牧民做培训成为他的一项常态化工作,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的经验做法传授给牧民群众,引导他们努力走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的新路子。
“我的根在草原,情在牧区,我要永远留守故乡、守护美丽的大草原,把扎根草原近50年的实践经验传授给牧民群众,保护生态,建设草原。”廷·巴特尔说,“和牧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是我最大的追求。”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9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