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从果洛到黄南 绝对贫困全面“清零”是如何实现的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从果洛到黄南 绝对贫困全面“清零”是如何实现的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7-31 03: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都是一家人 共过好日子】

  光明网记者 刘希尧

  巍峨高耸的雪山、清澈静谧的湖泊、牛羊成群的草甸……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一路旖旎风光尽收眼底。

  地处高原之上,这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却一度因交通闭塞、地形复杂、自然气候等原因,成了“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

  面对美丽背后的贫困,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在高原之上,绘就出一幅脱贫路上的美丽画卷。

从果洛到黄南 绝对贫困全面“清零”是如何实现的

青海省久治县年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风光。刘希尧摄/光明图片

从果洛到黄南 绝对贫困全面“清零”是如何实现的

在黄南州同仁市贡龙树画苑里,曲智的徒弟在绘制唐卡。刘希尧摄/光明图片

  搬出来的幸福感

  夏日的青海,山峦披绿。沿黄河岸行驶,记者来到了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一走进村子,露天沙滩、水上游乐码头、休闲文化广场还有一排排整齐的藏式院落让人目不暇接。

  “那是金色太阳的恩情,犹如南瞻部洲的珍宝……”一处农家乐里,老板娘闹尖措欢快地唱起了藏族歌曲。“只要来客人,我都会唱,希望我的歌声能让游客记住,下次还来我家吃饭!”闹尖措高兴地对记者说。

  住新房,当老板,每天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喜迎八方游客。几年前,这样的日子闹尖措想都不敢想。“以前在山上,用水要走3个小时的山路,一家6口人就靠种小麦、土豆维持生计。如今搬下来开农家乐,一年下来全家收入有8万多元。”提起生活的变化,闹尖措笑得合不拢嘴。

  因地处交通不便的浅脑山区,自然条件恶劣,2017年闹尖措和来自尖扎县7个乡镇30个村的251户946人,搬到了现在的移民安置点。

  如何“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能致富”?德吉村依托黄河水利风景和交通便利等优势,打造了乡村旅游产业项目,如今搬下来的农牧民全都吃上了旅游饭。“除了开农家乐、经营特色小吃,我们还结合生态管护、旅游开发、产业扶持等积极开发就业岗位,解决了352人的就业,群众真正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德吉村第一书记洛加才让说。

  据了解,目前黄南州已完成7374户、28685名农牧户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曾经黄河岸边一块贫瘠的土地,曾经偏远草场饱含艰辛的牧人,如今易地搬迁,让荒山变成了绿洲,让梦想照进了现实,更破解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之困境。

  牛粪变“金疙瘩”

  “一袋牛粪能卖8块钱!我去年光卖牛粪就挣了3000块!”说起自己的脱贫故事,家住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章达村的太太满脸喜悦。

  久治县地处青海、甘肃、四川三省交界处,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每平方公里仅有3.4人居住。偏远高寒、产业结构单一,使得这里的牧民增收渠道狭窄。

  “以前我们家主要是靠政府各项补贴资金维持生计,有时候也会挖点虫草,刨去吃喝,到最后人均一年收入才3000多元。”提起过去的苦日子,太太记忆尤为深刻。

  2017年太太被精确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久治县像他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6243人,占全州贫困人口的3.2%。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面对这样的难题,当地政府决定依托其畜牧业生产基地的优势,通过“企业+合作社+牧户”,做纯牛粪有机肥的产业扶贫项目。

  就这样,牧民们用来烧火做饭、砌围墙、盖房屋的牛粪,变成了脱贫致富的有机肥。卖牛粪不仅可以赚钱,年底还可以分红。太太说,第一次觉得只要自己勤奋,就可以轻松赚很多钱。“如今除了各项补贴,加上卖牛粪的钱,我一个人年收入就有8800多元,比之前翻了快3倍。”算起这笔收入账,太太笑得合不拢嘴。

  久治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滕亚廷告诉记者,有机肥加工厂成立后,已带动了久治县五乡一镇15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收益,户均收益在1500元左右。

  没有找到路子时,贫困仿佛一座大山不可逾越,找对路子后,脱贫致富梦不再遥不可及。近年来,果洛州依托自身区域和生态优势,发展有机化肥、藏雪茶等特色产业。通过一系列精准脱贫措施的有效落实,截至目前,全州累计实现近4.8万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74个贫困村退出,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31%降至0,绝对贫困人口全部“清零”……

  一人学艺 全家致富

  磨布、勾线、调制、上色、开眼……在黄南州同仁市贡龙树画苑里,著名唐卡艺人曲智耐心地给徒弟们传授绘制技巧。在他的指导下,一幅精美的唐卡跃然纸上。

  作为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唐卡具有高度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唐卡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智的家乡同仁,有着“中国唐卡艺术之乡”的美誉。受环境熏陶,曲智一家从小对唐卡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为了更好传承唐卡艺术,2010年曲智和弟弟成立了画苑。“除了找我们拜师学艺,村里的贫困户、残疾人,只要眼睛看得见,双手可以工作,都让他们留在画苑画唐卡。”曲智说。

  打破门户和男女之间的限制,向村里公开招收学徒,在曲智心里,传承技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希望乡亲们能富起来。

  一人学艺、全家致富。如今在曲智的画苑里,一共培养了530名热贡唐卡画师,其中72人是本地建档立卡贫困户。曲智说,这几年他们贫困户的收入从8000元一下升到了12万元,现在好多外地人都蜂拥而至过来学唐卡。

  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来进行造血式扶贫,不仅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还让他们多了一份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感。黄南州作为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州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19年年底,全州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4.17万人,产业收入达11.4亿元。文化产业不仅成为全州农牧民创业致富的重要渠道,也成为黄南州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如今,黄南州累计减贫5.01万人,105个贫困村退出,实现绝对贫困全面“清零”,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采访札记】

  搬下来,收获稳稳的幸福

  汽车沿蜿蜒公路行驶,从果洛到黄南,一路走来,藏族同胞们一张张开怀的笑脸比沿途风景更令人难忘。

  曾经黄河岸边一块贫瘠的土地,曾经偏远草场饱含艰辛的牧人,如今易地搬迁,让荒山变成了绿洲,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家,多少人遮风挡雨的避风港,又是多少人寄托乡愁的一种情,更是他们改变命运的转折点。

  搬下来,尖扎县德吉村一排排鳞次栉比的藏式农家乐拔地而起,学汉语、学唱歌、学做菜、学经营,不在山上的日子,原来每一天都能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唱着歌儿喜迎八方游客。

  搬下来,泽库县东格尔社区的孩子们不用每天颠簸3个小时山路去打水;不用在草场挤牛奶的时候,还在为学业发愁。跋涉的缩短,换来了可以贴满整张墙的奖状;收到了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找到了能实现自己价值的稳定工作。不在山上的日子,原来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梦想近在咫尺。

  搬下来,破解了“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之困;

  搬下来,贫困人口的强大内生动力正不断被激发;

  搬下来,围绕易地搬迁的多项扶贫举措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搬下来,告别的是绝对贫困,而住进去,收获的是稳稳幸福。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31日 04版)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