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
光明日报记者 安胜蓝
从空中往下看,石家庄南站编组场就像一条巨大的流水线,32条股道一字排开,一辆辆来自四面八方满载着煤炭、木材、钢铁等货物的列车日夜不停地驶入这里,被拆分、重组,再从这里出发,奔向各自的目的地。
负责拆解、重组火车的是调车员,他们被称为“钩子兵”,手拿铁钩对列车进行提钩拆解,再把它们送到各自的编组轨道上。这个编组场日均解体、编组列车6000余辆,调车员要做到拆解、上轨、重组零差错,绝非易事。而调车指导陈振文不仅做到了,还将“零差错”保持了20年。凭借着所带班组“千钩万辆无差错”,他于2016年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编组场的关键是“驼峰”,是一个长达三百余米的隆起区域,而峰顶平台是整个驼峰的核心地带,它比周围高出3.4米,是列车解体、编组的咽喉位置。所有被解、编的列车都会被机车推上驼峰,在峰顶进行拆解,再利用自身重量顺着下坡溜行到各自的编组轨道上。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坐滑梯”的过程,每一个操作都必须格外小心。
通常,在列车拆解时,需要多个人紧密配合。制动员负责在上峰前给列车的风压制动系统排风、摘管并检查车辆、货物装载安全;一名连接员站在峰上,待货车驶上峰顶时根据计划适时提钩,断开车钩连接,让车厢滑下坡;另一位连接员则在车厢分口处进行护钩,并且检查脱钩情况。
陈振文始终认为,“零差错”最重要的意义是安全。“货车每一节车厢都装满了货物,一节车厢就有80多吨重,任何一个环节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失误甚至是事故。”陈振文说。“排风如果没排净,或者提钩慢了,列车就无法脱钩,而连接员没有把握好下坡车距和车速,会造成脱轨、撞车等严重事故。”
在陈振文看来,要尽可能地杜绝差错,必须严格按规章操作。从1992年参加工作开始,陈振文一边在工作中向老师傅请教,熟练掌握调车技能,一边利用空闲时间背规章,厚厚的十几本操作规章烂熟于心,做到所有操作百分百准确无误和标准规范,他因此被同事们誉为“活规章”。
光按规章操作还不够,陈振文还在工作中观察摸索,总结经验。有一次,一辆运送工业盐的列车驶入编组场,由于下雨,工业盐融化流到了车轮上。陈振文在检查车底时发现,及时报告并手动调整了车辆下坡速度,避免了车轮因附着物制动受阻而造成事故。从此陈振文便养成了习惯,每辆车进来了,他首先检查货物装载种类,排除安全风险。
工作20多年来,陈振文总结出的安全调车十二字工作法——“想在前、看到位、说到底、管必严”,成为北京局集团公司的党内优质品牌。“想就是要提前预估工作重点和风险;看就是要仔细观察、认真确认;说就是把规章制度挂嘴上,时时刻刻强化;管就是一定按照规章制度严格执行。”陈振文说。担任班组长后,陈振文不仅实现了自身作业零差错,还带领班组职工学习技术业务知识,时常“突击检查”提醒纠正违章,上百次发现并消除了安全隐患。
安全是陈振文的基本理念,效率则是他的更高追求。20多年来,陈振文至今保持着1分16秒的原石家庄站调车手钩实操比武最快纪录。凭借着对调车场区、线路、构造的熟悉,他能在拿到每一份调车计划后第一时间得出一个最优解决方案,统筹协调4个方向32条股道无交叉障碍作业。他先后九次参加北京铁路局、原石家庄铁路分局及车站技术比武,八次夺取第一名,2014年还被北京铁路局聘为“首席工人技师”。
在许多人眼里,调车员这个职业“最脏、最累、最苦、最险”,当年陈振文的许多同学和同事都因此离开了这个岗位,但也是在这样的岗位上,磨砺了像陈振文这样的精兵强将。
陈振文也曾经被调动到其他的岗位,可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到“驼峰”,继续做调车指导。他坦言自己对“驼峰”有感情了,“坐不住,还是想在一线干”。他说:“车到了我这里,能快速解编开出去,无失误、不积压,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