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姚晓丹
这几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党委书记何明跃的眼前总会闪现出一幕一幕的画面,画面中有杨遵仪院士、郝诒纯院士、翟裕生院士、叶大年院士等,他们质朴纯真的心愿,每每让何明跃“思之落泪”。
何明跃在“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的实验室中接受了记者采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个平台开始进入筹备建设阶段,当时一件化石标本都没有,可谓筚路蓝缕。可如今,实验室已经收藏了化石、矿物、岩石、矿石标本等17.8万余件实物并录入数据库,跨越30多亿年的历史,成为我国最大的地学标本平台。”
那些难忘身影
“大部分标本都是无偿捐赠的,都是那些老专家、老院士们一生的心血。”何明跃告诉记者,标本库筹建的时候,郝诒纯院士年事已高,她把何明跃叫到家中,给他倒了一杯水,热情地说“小何,你喝”,然后耐心地听何明跃讲标本库的设想,给他出谋划策。年轻的何明跃几次想走,看到郝诒纯的热情,又默默坐了下来。事后他才知道,当时的郝诒纯早已身患重病,但仍然对标本库的建设放心不下。
何明跃记得,平台的英文名称是杨遵仪院士一字一字核的,“字越少越难翻译准确”。他也记得,叶大年院士总是拄个拐棍,还有杨式溥老师,在“教1”和“教2”之间来来回回,细致地整理标本。
这些人影总是在何明跃的脑海里徘徊不去。那时,杨关秀在窄小的实验室里忙碌,他小心地把灯绳拉开,心里酸酸的,忍不住说:“杨老师,我找学生帮帮您吧。”杨关秀却说:“不用不用,我的标本自己最了解。”如是工作十几年后,杨关秀终于松了口气,告诉何明跃:“中华植物群总算整理出来了。”
这些珍贵的标本,如今全都库存在“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何明跃记得,杨关秀老师年事已高,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糊涂的时候甚至不记得他,但清醒的时候却告诉他,要去整理标本,因为“这是对国家对人民负责”。
何明跃的导师王濮90多岁了,因为担心我国发现新矿物种赶不上国外,于是想要成立“新矿物发现基金”,鼓励地学新人参与地质勘探。“先生第二天一早拿了个破旧的包,里面好几张存折,一张一张凑成20万元要汇到学校。银行反复询问他的心意,后来,干脆打电话到学校,核实他是不是被骗了。”说到这里,何明跃总结,“这就是地大人的精神,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那些无价之宝
实验室中,地大学生在忙碌地拍照、记录,他们手中翻阅的是厚厚的历史。数亿年前,人类还不是地球的主人时,这块土地曾经是怎样的。“真的是沧海桑田,有一天我们都不在了,这些还要在、必须在,一代代传承下去。”何明跃说。
何明跃拿起一块化石,由于岁月风尘,它灰扑扑的。“在我的心里,化石标本比钻石珠玉珍贵得多,一克拉钻石尽管价值数万元也只是商品,但一块化石所记载的是地球历史,一块种子改变世界,一块化石改变地球历史,化石能清楚地告诉我们那个时代的气候风貌。”
何明跃告诫学生要珍惜时间,珍惜前辈的心血。“一年中奋斗的时间有限,除了周末、节假日、寒暑假,所剩的这些时间如果不能牢牢抓住,将是多大的浪费。”
标本是会说话的,它能讲出一个个曲折复杂的故事。而从杨遵义、郝诒纯、杨关秀开始,到今天的何明跃和他的学生们,他们就是标本的倾听者、记录者。
最快乐的事
“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实验室位于地下二层,通信工具在这里统统没有信号,由于气压的原因,工作环境也“并不友好”,但地大的师生们却安心地在这里工作着、记录着。
何明跃坦言:“夏天的地下室闷得很,确实有些待不住。尤其是我们的工作这么琐碎,每一块标本,都要拍照、描述,还要上网入库,机械性的劳作会令人疲惫。”这个时候,何明跃也有好办法,就是开党员会议,通过组织生活会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声,倾听他们的困难。“每一次开会,都离学生的心更近一点。我告诉他们,勤奋为基、思考为梁,这是每一个人成功的必备要素,把自己的工作和国家的事业联系起来,为祖国奋斗,将是最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