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史前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第六届东夷文化论坛”学术综述
作者:杜庆余(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由山东社会科学院、临沂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东夷文化论坛”日前在山东省临沂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东夷文化的历史源头、地域空间、代表性人物、重要事件、文化特征、谱系传承、考古新考证、历史贡献、开发利用等内容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东夷先民的来源和活动空间是论坛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东夷族群及其古文化发源于鲁中泰沂山区,活动在中原以东的区域。宋镇豪认为广义的东夷主要是指黄河下游以临沂地区为中心,包括山东半岛、苏皖北部和豫东地区以及辽东半岛的部分地方,它的史前考古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其文化链条是完整的,临沂是东夷文化的重要核心区。杜勇教授认为徐国是东夷族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最早活动在山东一带,西周中后期迁到了淮河流域。张富祥认为九夷应该都是泰沂山区的一些土著族人,东夷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两周时期,东夷文化照常发展,它跟齐鲁文化是连接在一起的。杨文胜则认为东夷文化的核心区域是变动的,并非固定在一处,临沂、日照、潍坊、烟台都可能曾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区域。燕生东认为东夷族主要分布在鲁南、鲁东南和整个胶东半岛,其文字认同、用鼎制度、墓葬特征等与淮夷、华夏族都是有区别的。孙敬明认为所谓“东夷”是一种动态的区域与动态的种族的概念的合称,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东夷”活动的区域与其种族的成分也随之而变化,殷商时期未出现“东夷”的称谓,与殷商王朝自身所处的东方区域有关。马振凯认为发源于太行山以东的古济水,其流域就是东夷太昊族群的活动空间。
关于东夷的历史地位和东夷人物的分析评价,多位与会学者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李健民认为我国古代部族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与苗蛮集团,东夷的首领人物蚩尤与黄帝炎帝并列为中华民族的共祖。葛志毅对东夷徐国徐偃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徐偃王的史实跟经文中周穆王前后有关东夷的记载符合,所以通过对经文的研究表明徐偃王的史事有相当的可信度。潘建荣认为山东的纪国、鄫国等大禹的后裔被称为夷,炎帝、颛顼帝在山东的后裔被称为夷,还有太昊、少昊的后裔等也被称为夷,这些所谓的夷实际上是华夏族。
与会学者认为东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创造进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孟祥才教授认为东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它与夏商周特别是周带来的中原文化融合发展成为齐鲁文化,齐鲁文化作为一个地域文化,它在汉代上升成了主流文化。丁再献认为东夷文化的重要时期大汶口文化中后期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成熟时期,是中华文明社会形成的分水岭。汲广运认为作为史前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夷民俗文化,在沂蒙人的传统文化品格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甚至许多现代沂蒙人的优秀文化品格都可追溯到东夷民风民俗。
与会学者还从考古学的角度对东夷文化进行了探讨。王晖通过考古出土的器物分析认为《山海经》中记述的东夷九尾狐不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动物,也不是近现代学者所说神话想象出来的动物,而是远古至三代时期早期部族或部落社会结构的反映,是以图腾形容部落结构。有的学者根据考古资料分析了东夷文化的发展系列。宋彦泉从考古出土的器物着手,分析了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临沂地区的重大东夷文化遗迹,认为沂沭河流域是东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里诞生了山东最早的古人类——沂源猿人。玉文化是东夷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与会学者对东夷文化的玉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赵玉仁论述了现藏于台湾故宫的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精美玉器——玉鹰纹圭,认为它是上古时期地位最高的一件礼器,是东夷部族创造的敬拜祖先神的礼器。田继宝论述了“玉出东夷”,指出近年来出土的大量龙山文化时期的精美玉器足以证明龙山文化时期是新石器时代制玉的顶峰,认为当时海岱地区的玉文化非常发达。
研讨东夷文化的目的在于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与会学者围绕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见解。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宫长为研究员认为,东夷文化是独特的、极有研究价值的地域文化,他以“三二三一”对本届论坛成果作了总结,指出有三大亮点:一是深化对东夷文化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和认识;二是深化对东夷文化历史地位与影响的理解和认识;三是深化对东夷文化文旅融合与研发的理解和认识。论坛最重要的成果是达成了一个共识:山东临沂是东夷文化的重要核心区,沂蒙地区是东夷文化遗址分布密集的空间地域。
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志东研究员在论坛上指出,山东的东夷史前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和摇篮,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东夷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仅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行动,对探索中华民族早期的文明起源、迁播、融合乃至对其他文明的辐射和影响,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国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与世界各国文明进行交流对话,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和创新发展,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