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

“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

2019-02-18 02:45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狄国忠(宁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变革和开放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变革是中华民族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遵循,是中华民族伟大实践的凝练,是中华民族取得成功经验的总结。开放是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内在要求,是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变革和开放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又一次辉煌。中国人民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变革和开放精神,必将在新时代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

上海浦东陆家嘴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变迁。新华社发

  1.变革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

  中华民族是善于变革的民族。在文明发展早期,中华民族就已经意识到世界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遵循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因时而变、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事物就会永续发展。在《周易》中,就有宇宙万物均处于永恒运动的变化之中,人们应该遵循规律、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观点。《杂卦传》中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礼记·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系辞》中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实现国家富强这一伟大事业,人们要有自我革新的意识,要有变革图强的“日新”精神。中华民族的“日新”精神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发展历程。从创制文化、开辟文明,到春秋战国时期更礼变法、推动社会进步,再到秦汉、隋唐时期创新制度、缔造盛世,直到近代以来变革社会、再造中华,“日新”精神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变革,这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质。

“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

  中欧班列的开行极大地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新华社发

  中华民族是敢于创新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中,敢于创新是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早在我国宋代之前,中国发明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很快就传向世界,包括西欧各国。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农业社会鼎盛时期的这些发明创造及其在全球的推广,为西欧国家工业社会的到来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七、十八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建立在中国的“四大发明”基础上。十六世纪中叶,意大利数学家罗姆·卡丹认为,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对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马克思指出,正是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预告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因此,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作为中华民族创新的重大成果,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奋发图强的民族。在社会变革的不同时期,中华民族勇于挑战,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周易》的卦辞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人应该效法自然,奋发图强,永不停止。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为了实现美好生活而开拓进取,激励着各行各业的人们为实现伟大梦想而砥砺奋进。正是这种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的处境中实现飞跃,在饱经沧桑的征程中实现超越。近代以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力量之源。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励我们如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在变局中把握危和机的辩证关系,在“危”中积极进取,在“机”中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在变局中勇于拼搏、善于创新,因时制宜、因势利导,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活力之本

  中华民族推崇“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事之道。中国古人认为,天地最大,包容万物。《周易》的卦辞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注重“海纳百川”的品德修养,推崇“以和为贵”的处事之道,主张“和而不同”的合作精神。在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的交往中,奉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准则;在中华民族与其他国家、其他文化的交往中,秉持“道并行而不悖”“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原则,强调不同国家无论大小都应和平共处、合作友善、求同存异、协调合作,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以及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族群交流交往中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正是这种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兼容并包精神,使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良好的大国形象,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合作交流中树立大国风范,并在新时代实现历史性的发展。

  中华民族具有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对于未来的一种理想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天下大同”思想是古圣先贤的共同追求。“天下大同”思想,秉持“和而不同”“允执厥中”的中道思维,彰显“以和为贵,有容乃大”的共存格局,追求“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共赢理念。“天下大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社会的智慧之渊薮。历史证明,和则强,孤则弱。“协和万邦”“世界大同”是人类高度互助共荣的理想社会形态,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中国坚持以和平共处、和平协商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崇尚以诚待人,以诚取信天下;主张“利万物而不争”,倡导平等互利、双赢多赢;主张公平正义、义利并举,坚持各国共谋全球发展、共享全球发展成果;中国积极倡导“一带一路”建设,契合了多数国家的共同需求,为实现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协同发展提供了广泛机遇。

  中华民族具有开放发展的悠久历史与丰富经验。开放就是走出去、引进来,做好“内引外联”。中华民族开放发展的历史,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及汉朝在河西走廊置官、屯田等,一方面把中原的制度、物资、人流、技术带到了西域,另一方面西域的信息、物资、人流、技术也大量进入中原;唐朝中期开放的程度达到古代历史上的顶峰时期,以至于世界上众多国家来华使节络绎不绝;明朝前期郑和率领大规模的舰队“下西洋”直至非洲大陆。几千年来,中国总体上是开放的,在开放中探索发展,在探索发展中走向强大。国家的强大又进一步促成了开放发展,开放与发展相辅相成。

  3.变革创新和开放包容的辩证统一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精神财富

  变革创新和开放包容精神支撑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变革创新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正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勇于变革、敢于开放,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才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的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从历史的角度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当今时代,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变革创新和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的深厚文化根基和宝贵精神财富。

  变革创新和开放包容精神激励人民群众为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中华民族所展现出的不怕牺牲、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是变革创新和开放包容精神的具体体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我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我国的发展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奇迹,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因此,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伟大成就,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浸透着中国人的汗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中国人民继续发扬变革创新和开放包容的精神,点燃新时代继续奋斗的激情,就一定能够达到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目标。

  变革创新和开放包容精神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变革创新和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重要发展关键时期,都曾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勇于迎难而上,主动求新求变,就会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当今中国站在新起点上,我们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改革发展的矛盾与问题,同时也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中国人民秉承改革创新、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永葆变革和开放的品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民族复兴的坚定意志和磅礴力量,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抓住发展的机遇,不断化解发展道路上的各种危机和挑战,必将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18日 06版)

[ 位置: 首页> 光明日报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