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国家艺术基金:用新政撬动文艺生态变革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国家艺术基金:用新政撬动文艺生态变革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6-06-21 18:2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文化聚焦·现象级】

  近些年,文艺界弥漫着浮躁的风气。文艺创作上,一些创作者沉不住气,静不下心,深不下去,导致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文艺评论上,一些评论者不敢评,不愿评,不会评,导致“人人笑眯眯,作品乱糟糟”,让文艺评论失去了批评的意义。部分创作者与评论者无意识的“共谋”,恶化了文艺生态,助长了浮躁之气。

  文艺生态的改变,一方面有赖于文艺创作者和评论者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另一方面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的标志性事件,国家艺术基金诞生近三年来,对相关制度进行创新设计,发挥顶层政策的引导效应,正在撬动文艺生态从细微处发生改变。

国家艺术基金:用新政撬动文艺生态变革

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沙湾往事》剧照 资料图片

  评论者:

  虚话好话少了,真话实话多了

  “这个戏虽然好看,但搞笑却不深刻,它博得的笑声太廉价!”

  “剧中的一些情节缺乏真实性,许多巧合湮没了徽商真实的历史。”

  “演员们的表演问题比较多,内心动作不够准确,表演浮于表面。”

  这是5月4日话剧《徽商传奇》专家研讨会上的一个片段。跟平时的一些研讨会不同,这场从上午9点一直开到下午1点的研讨会,自始至终,都鲜有溢美之词,更无吹捧之言,有的只是批评、意见和建议。

  难道《徽商传奇》的质量太差?恰恰相反,这部剧能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4、2016两个年度的资助,足以说明质量上乘。

  专家们的“苛刻”甚至“吹毛求疵”,皆缘于国家艺术基金的要求和引导。

  为了“抓精品、攀高峰”,国家艺术基金从2014年资助的81部大型舞台剧中选出8部,在2016年进行滚动资助。滚动资助不是简单地“给钱”,而是要求受资助的剧目继续听取专家和观众的意见,在演出中继续修改打磨。这便有了5月4日《徽商传奇》研讨会上的场景。

  4月以来,这样的场景不断上演。除了话剧《徽商传奇》,滑稽戏《探亲公寓》、滇剧《水莽草》、歌剧《大汉苏武》、舞剧《沙湾往事》等都已先后举办让专家“挑刺”的研讨会,专门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起初,有的专家对要不要参加这样的研讨会以及研讨会上的发言要不要那样“直接”心存疑虑,毕竟跟剧目主创都是同行甚至是朋友,“意见太多太尖锐怕伤了彼此的面子”。4月29日,在《大汉苏武》研讨会开始之前,一位专家私下里跟与会的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咬耳朵:真的可以放开说么?

  为了打消专家们的顾虑,王勇和同事们,在最初的几场研讨会上都要作动员:专家们一定要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少说好话,多提意见!同时,为了提高意见的准确性,研讨会上专家们都会领到一张专门制作的意见表,不仅要把意见说出来,还要白纸黑字地写出来。这些意见会汇总一起反馈给剧目主创团队。

  在国家艺术基金的引导下,专家们的胆子“渐渐大了起来”,随着一场又一场研讨会的召开,大家的发言越来越直接,意见也越来越尖锐。为了提高发言质量,很多专家在研讨会开始前观看演出的过程中,都边看边记,有的一场演出下来,记满了五六页纸的意见。发表真实、客观的意见,从国家艺术基金的要求,逐渐成为评论者的自觉。

  年过七旬的作曲家张玉龙参加完《大汉苏武》研讨会后感叹:“已经很多年没有碰到这种有批评、有意见、有交锋、有碰撞的研讨会了,这才是真正的研讨会,真希望这样的研讨会越来越多。”

  参加了多个剧目研讨的武警政治工作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谢克也对国家艺术基金推动下的文艺评论的改变颇有感触,他在微信朋友圈中写下“讲真话要有胆量和水平,听真话要有胸怀和智慧”。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