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
——习近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视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融入治国理政宏伟蓝图。70年砥砺前行、勇于探索,让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中熠熠生辉。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让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坚守,向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继续前行。
半世纪环保人生见证美丽中国建设
作者:曲格平(原国务院计划起草小组成员、原国家环保局局长、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原主任委员)
我想借用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三句话,来对自己半个世纪的环保工作作个总结。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诗比较符合我国环保事业初创时的情景。当时,在十年动乱的特殊背景下,我国的环保事业艰难起步。从派团参加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到1973年决定召开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这在当时需要敏锐的眼光,更需要勇气和胆略。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环境问题愈来愈突出。作为第一代环保人,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学,为中国的环保事业蹚出一条新路。从20世纪80年代的基本国策,到9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21世纪的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环境保护的概念一直在升华和飞跃,环保人也一步步地用智慧和力量为遏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殚精竭虑。
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环保工作做到今天,亟须理论凝练和思想升华。党的十八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为中国的环保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重要的生态文明理论,使环保工作迈上新台阶。我们环保人今后不仅要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也要为生态文明这个人类的新文明形态建设奉献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如此重要的战略高度,环保工作发生了根本变化,做了好多以前想做但做不成的事。长久期盼的局面就出现在眼前,我为此兴奋不已。
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回首过去,我们这一代环保人问心无愧;展望未来,我们更加豪情满怀。再经过一两代人的努力,美丽中国一定会实现,生态文明的理论一定会在崭新的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方方面面
作者:钱易(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党的十八大有很多精辟论述,其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要放在突出地位,而且要融入其他各方面——不管你做什么工作,都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进来,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至少应在生产、消费、城镇化建设、天然生态系统保护、文化教育以及法治和管理领域建设生态文明。
在生产领域,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另一方面,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发展循环经济,从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转变为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做到减量化、再循环、资源化。此外,还要发展绿色产业,大力提倡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
在消费领域,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理念,推动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应反对追求大、洋、阔,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施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行绿色交通,防治环境污染,实现城市废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领域,要大力保护山水林田湖草,使人民生活在美丽、健康的环境中,享受到最大的福祉。
在宣传教育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使各行各业都关注生态文明,觉悟到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
在法治建设方面,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奋勇前进,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影响深远
作者:吴舜泽(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
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胜利召开,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引、理论基础和实践动力,其深远影响主要表现为:
在理论研究方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文明研究迈入新阶段。研究领域从哲学、政治等学科集中式研究拓展为社会、经济、管理、环境、生态等多学科融合式研究,研究内容从深入探讨理论体系、内在逻辑性等拓展到绿色发展、全球环境治理等多领域,呈现出思想统一化和角度多样化的研究格局,特别是更加注重探索、挖掘“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与典型案例,努力推动理论与实践贯通、知行合一。
在思想认识方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把生态环境定位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负总责。目前,各地已经把生态环保提升到政治高度、作为中心工作来抓,通过巡查、约谈、督察、问责等举措,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形成合力攻坚的生态环保大格局,显著增强了全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成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制胜法宝。
在行动实践方面,这几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全过程综合施策推进实施机制,彻底改变了过去存在的“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等问题。其中一个有效做法就是紧盯环境质量改善这一核心,坚持问题导向,既抓宏观又抓微观,善于发现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敢于曝光典型问题,狠抓问题整改,求真务实一抓到底,形成了全过程跟踪管理与解决机制。这些都有力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迈出坚实步伐,公众环境质量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越来越强。
1974: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1982: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组建,内设环境保护局。
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施行。
199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保护委员会设立。
2012: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2015:《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印发。
2016:中央环保督察全面启动,后改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
2017:党的十九大作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
2018: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确立。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01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