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化传承因创新而致远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化传承因创新而致远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0-01 07:5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国人民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

  曾经,文物保护只是文物部门的工作;如今,文物保护是全民的事业。

  曾经,博物馆只是收藏和研究文物的地方;如今,博物馆是全民教育的第二课堂。

  曾经,人们以为考古是为了寻宝、收藏;如今,大家明白考古是实证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

  年方七十,风华正茂;肩负历史,迈向未来!

  文化传承需要你、我、他,大家一起来,同心筑梦,砥砺前行!

  1950: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有关文物保护的法令。

  1961:国务院发布《文物保护暂行条例》,初步确立文物保护的基本制度。

  1974:秦始皇兵马俑被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87:中国的第一批6项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2: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

  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施行。

  2019:良渚申遗成功,中国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十六个字的工作方针更科学

  作者:王军(原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

  2002年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也就是惯称的“十六字方针”。当时我在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工作,见证了它产生的过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体制转型、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文物事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大规模城市建设造成的文物破坏屡禁不止,盗窃、盗掘田野文物、甚至馆藏文物的歪风甚嚣尘上,形成强烈的外部冲击;另一方面,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家保护和民间收藏的关系等,在系统内部也一直争论不休,对“保”与“用”的认识出现了不少偏差和误区。内外两方面的冲击,使得文物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国务院于国务院于1992年5月在西安召开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说这次会议重要,一来,它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文物工作会议,二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李瑞环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作为当时文物工作的方针,同时他还提出了“先救命后治病”的观点。他说,“我国文物的显著特点一是年代久,二是数量多”,“这就需要按轻重缓急进行比较排队,本着‘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抓住重点,急事先办,把有限的力量首先用于抢救那些快‘断气’的孤品、珍品上去”。文物工作方针的确定,统一了社会上对文物工作的不同认识,消除了困扰文物工作多年的关于“保”和“用”的争论,使广大文物工作者一下子有了“定心丸”“主心骨”,明确了工作方向。到了1995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同志,又在西安主持召开了全国文物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十二个字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原则。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八字方针和十二字原则共同作为文物工作的指导思想,一直到2002年《文物保护法》修订时,将方针和原则凝练成“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作为文物工作的方针固定在法条中,成为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文物工作的遵循和指南。

  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更精彩

  作者:方勤(湖北省博物馆馆长)

  2007年9月5日上午,中央有关领导人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期间谈到让更多的公众免费享用公共文化资源的问题,希望湖北在中部地区带个头,让省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经过认真研究探讨,结合2007年“十一”黄金周新馆试运行开放经验,湖北省博物馆制定了《免费开放须知》,并于同年10月18日正式实施免费开放试运行。11月6日,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在湖北开幕,在开幕式上正式宣布湖北省博物馆将全年向社会实行免费开放。

  免费开放的消息传出后,湖北省博物馆日参观量达到了免费开放前8倍有余。馆门口排起了绵延数百米的长队,场面蔚为壮观,被媒体称为“井喷”“爆棚”。在认真总结了湖北省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有关经验基础上,2008年1月23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全国的博物馆进入免费开放时代。

  免费开放之后,我们一直在思索,如何将免费开放之前的那种封闭型、学术型的“以物为本”的管理与运作,转化成为“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并重的新型模式。因为我们知道,只有采取一种开放的、大众认可与接受的传播模式,才能在大量观众涌入的情况下,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免费开放10多年以来,湖北省博物馆在特色展览的举办与引进方面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我们注意到,那些主题好的临时展览,参观人数屡屡刷新纪录。实践证明,只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观众的研究,了解观众的组成、行为、喜好、满意度、参观时间、参观频率研究,才能增强博物馆展览的针对性,真正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目的。

  免费开放后如何凸显博物馆的特色也是我们思考的重点。编钟乐舞是湖北省博物馆的拳头产品,也是传播荆楚文化的重要载体。免费开放后,我们适应观众需求对编钟演出曲目进行了重新编创,推出了《梁祝》等新曲目;还与腾讯等公司合作推出《风一样的勇士》主题曲,传统与现代牵手,让古老的编钟更易于为年轻群体接受。我们还推出“5G智慧博物馆App”,将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一批珍贵文物在App上进行“毫米级”重现,让人们足不出户畅游湖北省博物馆。

  社区参与的遗产保护更持久

  作者:吕舟(清华大学国际遗产中心主任)

  1985年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987年北京故宫、长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周口店猿人遗址、泰山等6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始了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历程。32年来,中国已经从一个世界遗产保护的初学者,成长为世界遗产保护的大国,不仅是拥有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是有着丰富保护管理经验,能够向其他国家的世界遗产保护提供支持的遗产大国。

  2012年之后,文化遗产保护如何更好、更充分地促进文化传承、认同,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文物保护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建立了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学科,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2012年庆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的主题便是“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

  如何让社会分享文化遗产保护获得的利益,如何通过遗产保护促进文化间对话、建设和平、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世界遗产进入21世纪后最基本的发展趋势。2017年“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则是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从2009年鼓浪屿冲击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开始,鼓浪屿所在社区就开始关注和参与到遗产的保护实践当中。鼓浪屿社区的居民大多数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许多人是教师,极为关注鼓浪屿的文化建设。鼓浪屿申遗工作回应了他们复兴鼓浪屿文化的诉求,使他们意识到鼓浪屿的遗产保护对于他们生活的意义。在整个遗产申报的过程中,从老一代生活在鼓浪屿的艺术家,到中年一代的诗人、学者,再到年轻一代,甚至是新鼓浪屿人,从家庭旅馆协会到鼓浪屿商业的从业者,大家的共同努力,保证了鼓浪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鼓浪屿申遗成功的意义早已不是通过列入世界遗产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它最大的成功在于促进了社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复兴。

  在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发展过程中,社区的作用不断受到关注,无论是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平遥、丽江,还是正在申报过程中的景迈古茶林,社区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社区对遗产保护的关注和参与则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01日 11版)

[ 责编:孔繁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