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走笔自然】
“藕身重塑”的想象,蕴含多少人与藕的深情
讲述人: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严守雷
最近,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藕身重塑”的奇幻设定引发热议。银幕上哪吒从节节莲藕磨成的藕粉中跃然而出,看似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实则暗藏着中国人对莲藕千年未改的深情与智慧。
莲藕的生长周期十分独特,冬季时,茎块默默沉埋在淤泥之中,看似“假死”,实则是在积蓄力量;待春日来临,便会萌发出新芽,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重生。藕节“九孔七窍”暗合人体经络,淤泥中生长的洁白藕身更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风骨。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莲藕花粉化石,经碳-14测定,距今约7000年。后来,河南郑州大河村的仰韶文化遗址又出土了两粒碳化莲子,距今约5000年。《诗经》中亦多次提到荷花与莲藕,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表明当时莲藕已广泛分布于湿地环境,并被用于食用或观赏。此后,莲藕栽培技术逐渐发展,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多样化的品种和种植模式,成为中国重要的水生经济作物之一。
“长江的鱼,洪湖的藕,吃了不想走”是湖北老百姓挂在嘴边的话。湖北水域面积广阔,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莲藕栽培。洪湖藕是具有地理标志的特色农产品,以其为主要原料制作的洪湖藕汤是湖北名菜。在历史上遭遇荒年时,许多陆生蔬菜和粮食作物因洪涝灾害难以生长,而莲藕却能在水中正常生长。在湖区,人们便将莲藕作为富含淀粉的主食,以此度过艰难时期。藕在当地饮食文化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慢慢成为湖北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这种饮食习惯也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2000年,我初入华中农业大学,跟随导师王清章研究莲藕保鲜技术。那时的湖北虽是莲藕大省,却困于“鲜藕难卖、加工薄弱”的窘境。“藕带娇嫩,放半天就发黑,只能贱卖给本地菜场”是困扰在藕农心头的难事,也成了我研究泡藕带加工技术的缘起。
2002年我们团队研发出了泡藕带加工技术。通过精准控制发酵菌种与盐度,让脆嫩的藕带既能保留白玉般色泽,又延长了保鲜期。
这项技术让“小藕带”撬动了大产业,把“土疙瘩”变为“金招牌”,湖北也由莲藕种植大省一跃成为莲藕加工强省,一支藕带带动湖北莲藕产业科学发展,泡藕带技术走出实验室,在产业和市场中得到验证,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案例典范。
湖北在长期的莲藕种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脆藕”和“粉藕”两个截然不同的品种。脆藕质地脆嫩,适合用来炒菜,而粉藕口感粉糯,是煲汤的绝佳选择。为何会有粉、脆之分?我们团队从分子层面展开研究,发现奥秘在于果胶结构——粉藕的果胶更易在高温下溶解,使肉质松软;而脆藕的果胶则像钢筋网络,锁住水分。
那么,给哪吒塑身,用的是脆藕还是粉藕?当然是淀粉含量高的粉藕更适用。更有趣的是,我们在实验中偶然发现:用醋浸泡粉藕,竟能令其变脆。这启发了育种专家培育专用品种。如今,武汉市农科院的“鄂莲系列”已占全国85%的市场,既有适合煲汤的粉糯藕,也有专供炒制的爽脆藕。
去年,我们与企业合作研发“即食藕汤”时,又遇难题:传统砂锅煨汤虽香,但工业化生产后总浮着一层油花。为了保证产品品质,我们在乳化、过滤等环节下功夫,还采用高温高压杀菌技术,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和保鲜剂,让消费者能随时品尝到营养、健康、美味、方便的排骨藕汤。现在,这一“带着妈妈味道”的方便藕汤已走进千家万户,抚慰着游子的乡愁。
在研究藕汤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藕汤颜色的秘密。藕里除了含有淀粉、蛋白质等物质,还有如柠檬酸、苹果酸、草酸等有机酸。这些有机酸的含量不同,会影响藕汤的颜色:含量多汤色就白,含量少汤色就红。虽然酸度对口感影响不大,但却能决定汤的色泽。一开始,我们还以为汤的颜色与酚类物质有关,经过研究才发现,原来是有机酸在起作用,这也算是研究过程中的意外收获。
在洪湖湿地,我们推广“藕虾共作”生态模式:春种藕,夏养虾,秋收莲蓬,冬挖藕。这种循环农业不仅让亩产收益翻倍,更净化了水域环境。可以说,莲藕用它的方式诠释着可持续发展的真谛。
或许大家都没想到,电影里用特效创造的“藕身人”,正与千里之外的藕塘、实验室、生产线遥相呼应。当年轻人捧着藕粉打卡时,当即食藕汤装进大家的春运行李箱时,这根穿越7000年的东方莲藕,正在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中,书写新的传奇。
(光明日报记者王建宏、张锐,光明日报通讯员刘欣然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2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