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建功西部”连续报道,思政课的“活教材”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建功西部”连续报道,思政课的“活教材”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22 01: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连续报道·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光明日报记者 周世祥

  2月21日上午,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里,一场特殊的“云上思政备课会”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启。

  连线的距离,从渤海之滨的天津到大漠深处的新疆和田,横跨数千里;参会人员,从高校思政教师到扎根西部的青年学子,涵盖“老中青”。可容纳3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

  讨论的主题是如何以思政课引导学子扎根西部。会上,很多人提到了光明日报“建功西部”的连续报道。“快两个月了,光明日报这组报道,在师生中持续发酵。”天师大马院党委书记郭尚维评价,“生动、鲜活,有强烈的时代意义,不仅是新闻佳作,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生动素材和宝贵资源。”

  “报道里每个‘活灵灵’的故事,都蕴含着新时代学子的价值取向和担当奉献,以及西部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喜人成就。讲好这些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青春篇章’‘西部篇章’;呈现这样的人生选择,就是点赞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格局。”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新华感慨。

  就报道里的“西部情”如何转化为思政课的“活教材”,天师大马院教授、援疆教师魏进平谈了自己的看法:“要抓住学生兴趣点,将素材恰到好处地融入教学内容、授课过程。例如,讲到理想信念,可以讲授‘高原大医’吴天一的矢志不渝;讲到锤炼道德品质,可以提炼援疆学子维护民族团结的典型案例。”

  “可通过‘情境重构’的教学方法,将‘大叙事’拆解为‘微感动’,让思政课成为情感浸润的现场;可设置价值思辨环节,如分析和倩如放弃都市生活回归怒江深山的选择背后两种价值取向的碰撞,帮助学生理解个人选择与国家命运的深刻关联;还可设置‘时空对话’,创设‘写给奋斗者的信’活动,让学生从当代青年视角回应吴天一院士的初心誓言;组织‘西部发展档案’小探究,让学生从光伏电站、生态牧场、非遗文旅等案例中,发现‘追风逐日’背后的青春力量……”天师大马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副主任魏晓冉“妙招”不断。

  新疆和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阿依佐合热·图尔贡也有自己的计划:“我身边也有很多像报道里那样的榜样人物,他们让和田越来越好!我会努力把这些故事、观点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去,让学生们更加深切感受到什么叫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

  怎样让这样的思政课入脑入心,天师大马院博士毕业生张文君现已在新疆和田拉斯奎镇担任党建办干部,她坦言,这些故事进入课堂后,一定会有无穷的感召力。“那些闪耀在西部大地上的青春,和山川河岳一样壮美!会让正在思考人生方向的青年心动不已。”

  “正如我在写给光明日报的信中表达的,原来有这么多人投入西部怀抱,我们的选择并不‘小众’!这是我内心的声音——扎根西部,我们为孩子们的梦想灌溉,也为自己的成长‘施肥’,一起长成奉献祖国的栋梁之才。”天津师范大学软件学院2021级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夏梦雪感受深切。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2日 01版)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