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连续报道·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瓜奶奶”吴明珠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连续报道·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瓜奶奶”吴明珠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21 03: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连续报道·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光明日报记者 赵明昊 靳昊 孙金行

  前不久,一则视频在网上流传:一位坐着轮椅的清瘦老人尝了一口西瓜,脸上绽出孩童般的笑容:“甜!甜!”有眼尖的网友留言:“中国人实现了‘吃瓜自由’,要感谢她!”

  这位因患阿尔茨海默病早已认不得人的老人,却始终惦记着瓜!因为,她是为瓜的甘甜默默耕耘了一辈子的“瓜奶奶”——95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

  1953年,23岁的吴明珠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毕业,分配到当时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

  两年后,听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这位湖北姑娘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自己是学果蔬的,不如去新疆搞科研!跟领导几番软磨硬泡后,她终于坐上了去新疆的大卡车。

  在乌鲁木齐工作几个月后,吴明珠又提出请求:下到最基层!最终,吐鲁番鄯善县农技推广站成了她人生的新起点。

  那时的“瓜果之乡”吐鲁番,甜瓜种植面临着严峻问题:本地甜瓜种类单一、品质不稳定,部分品种濒临灭绝。吴明珠决定迎难而上!因为她坚信,“这里是物种的宝库,一定可以选育出优良新种”。

  现实的磨砺,远比想象中艰难。夏日,茫茫戈壁被太阳炙烤得滚烫,连毛驴都不愿出门。当听说迪坎尔村有一种品质很好的哈密瓜,吴明珠和同事二话不说就出发了。

  白天,细皮嫩肉的吴明珠被晒得脱层皮;晚上,狼群的嚎叫声在四周回荡,令人毛骨悚然。他们借来烧窑人的毡毯,睡在废弃的窑洞边。渴了,就打开水壶喝几口水;饿了,就啃几口随身带的馕。就这样,走了3天,终于找到了心心念念的品种。

  靠着一双铁脚板,吴明珠花了整整3年,普查了300多个生产队,将全地区的甜瓜资源分类整理成44个品种,为新疆甜瓜建立起第一份资源档案。

  当地人叹服了:“这姑娘的意志像钢铁那样坚强,干活像公鸡羽毛那样漂亮!”

  为了推广科学种瓜技术,吴明珠还和当地著名的“瓜把式”打起了“擂台”!

  两人各开出3亩荒地,按照各自的“秘诀”精心培植。到了秋天,吴明珠的试验田结出的瓜又多又甜,来参观的农民一拨接着一拨,瓜地都被踩出了一条小路。

  “科学种瓜亚克西(维吾尔语,意为‘好’)!”瓜农们心服口服,还给吴明珠取了一个维吾尔族名字:阿依木汗,意为月亮姑娘。

  1962年,“月亮姑娘”与同事成功集齐了吐鲁番所有的西瓜、哈密瓜、甜瓜品种,还选育出红心脆、小青皮等声名远扬的品种。

  她却仍不满足,决心做一个“追太阳的人”:春秋在新疆育种,秋冬在海南育种;利用好辐射育种、分子育种等新的育种技术,培育西瓜、甜瓜新品种……

  “不疯魔,不成活”,用在吴明珠身上一点也不夸张。有这样一则故事:1983年,因贡献突出,她可以评选中科院学部委员,可最后的名单里却没有她的名字。一问才知道,正赶上她忙着给瓜授粉,为了不误农时,她竟连申报资料都没提交。

  “即使放到现在,选育一个优良品种也需要6至7年,而吴老师62年中培育了30多个品种。”吴明珠的学生、曾任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主任的伊鸿平感喟。如今市面上80%以上哈密瓜品种的“血缘”都来自吴明珠培育的“皇后”。“早佳”“麒麟”等西瓜也畅销至今……

  吴明珠在瓜地里“泡”了几乎一辈子。2017年,因为身体原因,87岁高龄的她才恋恋不舍地放下工作。

  “多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这句话,始终挂在她嘴边。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1日 01版)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