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新闻随笔】
作者:刘永辉(山东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今年春节,许多乡村旅游景点成为游客出行游玩的首选。如陕西礼泉县袁家村以乡村旅游为契机,将关中小吃这块金字招牌擦亮,综合收入1.8亿余元,稳居该省景区接待游客人次数榜首。游客品美食、看表演,沉浸式体验关中文化。这种乡村“味道”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文化、生态和情感的融合。
“乡土味”“原生态”“乡村气息”等特点是乡村旅游最能打动游客的元素。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饮食,它不仅是一种味觉享受,更是饮食文化的传承。以味道为发力点的乡村旅游,要用好地方特色美食这个抓手,在美食品质和服务上多下功夫,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例如,浙江安吉的竹林鸡、贵州苗家的酸汤鱼、安徽皖南的臭鳜鱼、云南的过桥米线等,都可以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重要卖点。
乡村旅游的味道,还来自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文化上的味道,需要让乡村更有故事体验感。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提升乡村旅游质量效益。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文化历史、人文故事,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要立足乡情、因村施策,让游客既能看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又能感受到乡村厚重的文化底蕴。
放眼广袤大地,在革命老区弘扬红色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展示民族文化,在古村落发展非遗文化,在东北地区弘扬冰雪文化,在草原地区展示牧业文化,在沿海沿河地区展示渔业文化,在特色种植区弘扬农耕文化等,都是因地制宜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讲好本土乡村故事。让乡村旅游的文化味道吸引更多游客,就是要将独具特色的乡土故事与乡村文化相结合,开发更多符合当代人口味、独具特色的文旅产品。
乡村旅游的味道,还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所蕴含的自然味道。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支撑,许多游客久居城市“钢筋水泥丛林”,早已忘记田园生活感受。让游客亲身感受“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乡土气息,欣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村风景,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感受“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风土人情,这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也是搞活农村经济的好做法。例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壮观的梯田风光,体验哈尼族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这种具有自然味道的绿色发展模式,为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乡村旅游的味道,还体现在情感体验上,要让乡村更有温度。许多游客选择乡村旅游,不仅是为了欣赏风景,更是为了寻找一种情感的共鸣。要充分挖掘乡村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注重将农事活动转化为情感符号,将传统生活智慧转化为体验产品,让游客切身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情。通过展现一些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展沉浸式或体验式亲子活动,让游客与当地居民在交互体验中感受乡村生活的趣味,既能记得住乡愁,又能留得住乡情。这种情感联结,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也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打造独特的乡村“味道”,是新阶段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方式、新方法。因此,深入挖掘本地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动力,才能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9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