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我与光明日报】
作者:逄锦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讲席教授、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
我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大学任教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亲历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光明日报》陪伴了我几十年人生旅程,可谓是一位“老朋友”了。之于光明日报,我是态度忠实的读者、积极参与的作者和受益良多的学者。这三重角色交织缠绕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与光明日报的美好缘分。
初识光明日报,是在高中时的图书馆里。那时候图书馆订的报纸并不多,听老师说,这份报纸主要面向的是知识分子,顿感“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一种神秘的感觉萦绕在心头。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文章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引起人们思想上的震动和精神上的涟漪。这种立时代潮头、领风气之先的勇毅和果敢,让我对这份报纸心生敬畏,感受到这份报纸在记录历史和引领时代中的厚重和分量。
真正把《光明日报》作为必读物,是我1984年开始在南开大学任教之后。知中国、服务中国是南开大学百余年发展中积淀的优良传统。如何更好知中国、服务中国,《光明日报》既是一扇重要的窗口,更是一方重要的舞台。透过她,可以感受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可以聆听现代化建设的铿锵足音,还可以触摸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即使现在,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这份报纸仍然是读懂中国、读懂中国知识分子的不二选择。
几十年来,我基本上保持每天阅读《光明日报》的习惯。无论是头版上的时政新闻,还是专周刊上的理论文章,我都爱看。在我的影响下,学生们也养成了读报的好习惯。通过这张报纸,我们不仅了解天下大势、洞悉时代风云、把握世情国情,更找到了经世济民与百姓生活之间的连接点。
读报的日子久了、时间长了、内容多了,也让我从一位忠实的读者渐渐成了一名积极参与的作者。
理论创新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工作者为社会实践服务的重要使命,光明日报为此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优质的服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学术界及时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经济学为例,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新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问题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对于这些理论的探索,光明日报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鼓励实事求是探讨,引导学术界开展充分讨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参与了这些讨论,并在讨论中受益、在交流中长进。粗略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在《光明日报》发表了近40篇文章,不仅在经济理论方面受益良多,在学习和弘扬优良学风文风方面也是很大受益者。
与学术期刊文章的写作有所不同,报纸文章既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又要力求删繁就简、短小精悍,《光明日报》尤其如此。这促使我每写一篇文章、发表一种言论,首先想到的都是,是否合乎中国实际,是否合乎客观规律,是否合乎学术规范,是否对国家和人民有益。
记忆犹新的是我发表在2013年12月6日《光明日报》的文章《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一重要论断,我在长时间研究的基础上,撰文谈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经与编辑反复斟酌修改后发表出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其实,每篇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不仅得益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也得益于编辑们的辛勤劳动和无私付出。
受到光明日报的影响,我常提醒学生,论文选题要符合中国实际,扎根祖国大地,不做脱离实际的“花哨学问”。而我也时常告诫自己,要从自我做起,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导向。
光明日报不仅是繁荣学术的推动者,也是教育改革和教材建设的促进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教材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一部好的教材,让人终身受益,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花了很大力气进行教材建设。在教材编写和使用过程中,《光明日报》多次发表探讨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教材建设的理论文章,对出版的教材发表书评。光明日报对教材建设给予的宝贵支持,使我倍感振奋并更加笃信:中国不仅可以创造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也可以创造与这些奇迹相匹配的经济学理论,编写出与这些奇迹相匹配的经济学教材。
为学之路并不平坦,在这方面,很多学人的故事都能给我们激励和启发。光明日报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平台,也是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是树人育人的舞台。报上经常推出的报道和推介学人故事,在学术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张主要面向知识分子的报纸,光明日报对知识分子的画像力求全面、立体、深刻。推出的学人报道,不仅展现了他们的思想历程和人生选择,还在娓娓道来的故事里让人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我在反复捧读之余,也深受震撼,下定决心:要把毕生精力献给经济学研究和青年人才培养。
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既是时代发展的呼唤,更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面对这项广大经济学研究者的共同任务,虽然我已届古稀,可仍感肩头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我将催马扬鞭自奋蹄,与更多年轻人“奔走”在祖国广袤大地、“弄潮”在学科发展前沿,把“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好传统传下去。期待光明日报这位老朋友,以日新月异之为,不断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用学术语言、学人故事讲好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继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张胜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6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