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古代兵学思想中的军队组织形态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古代兵学思想中的军队组织形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09 05: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经典兵学拾萃】

  作者:殷 涛 邓云生(分别系陆军指挥学院讲师、教授)

  军队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发展而发展的,其组织形态亦愈发纷繁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一直遵循其固有之道。正如《大学》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军队在兵力来源、人员类别、机构设置、职能定位等方面都深刻蕴含了军队的“自然之道”和人类的“认知之道”。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必须首先把握这些概念的“本末”和“始终”,知所“先后”,才能“近道”,进而更好地完善其结构、增强其功能。

  兵力来源上,田生民、民生兵,兵民是胜利之本。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政篇》言:“有田则有民,有民则有兵”,清代刘璞《将略要论》言:“民为兵之源,兵无民不坚”,都蕴含了“田为民本”“民为兵本”的思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分别蕴含了“民贵”“兵重”的思想。毛泽东同志“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则鲜明指出了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作为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军队服务人民是根本性要求。军人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民兵、预备役人员等,是亦民亦兵的“民中之兵”或“兵中之民”。因此,亦如《淮南子·兵略训》所言:“将卒吏民,动静如身,乃可以应敌合战”,要坚持军政一体、军民一致,坚定“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信念和信心;同时,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以经济建设成效支撑国防建设,以国防建设成效保障经济建设,实现军地协同发展。

  人员类别上,兵生将、将生僚,兵是战斗的基石。即先有兵,后有将,再有僚。《韩非子·显学》有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概而论之,文官来源于民,武将来源于兵,文官武将又皆辅之以僚。就军队来看,首先,兵是战斗的基石。这就需要坚持官兵一致,上下同欲。其次,将是军队的关键。《尉缭子·兵令》言:“卒有将则斗,无将则北。”这就需要重视将的选拔培养,严格落实新时代军队好干部标准,做到优中选优。再者,僚是将的助手。这就要求僚要精干高效,对上参谋建言不越权、对下指导协调不擅权。

  机构设置上,基生机、机生直,基层是军队重心。即先有基层,后有机关,再有直属单位。其中,基层是作战的基本单元,是部队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机关是参谋庙算的部门,其含义引申自机械制动之“机关”,亦如《十一家注孙子》所言:“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直属单位通常为支援或保障力量,兼具机关和基层的职能和特征,既可辅助机关,又可协助基层。就军队内部来看,平时编制通常包括军兵种部队、统率机关和直属机构,战时编组通常区分作战力量、指挥机构和支援保障力量。军队结构调整要准确把握诸结构单元的先后和主次之道,领导机关要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要体系化推进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支援力量和保障力量建设。

  职能定位上,文生武、和生战,枪杆子里出政权。这里“文生武”与“和生战”是一致的,即文是和平之事、武是战争之事;同时,“文生武”与前文的“民生兵”也是一致的,即文是民之文、武是兵之武。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文事与武备是治国安邦的两大支柱,二者相辅相成。文事可为武备提供精神和智力保障,以及兵源和后勤支撑;武备可为文事提供安全保障。《司马法》有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和平与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二者对立统一。战争是人类内部斗争的最激烈形式,和平是没有战争的安宁状态,二者的对立具有根本性。当和平时期的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时就会引发战争,当一方通过战争实现了其目标或诉求时就能重归和平,二者的转化具有动态性。和平与战争二者折中所生就是灰色地带行动——行为体之间对抗的热门形式、混合战争的重要样式。这就需要树立“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的思想,坚持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有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本末”和“始终”之道,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兵学哲学思想,还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规律。在当下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需要知所先后、分清主次:要以民为本、以军为用,巩固全民国防;要以分类建为基、以联合用为要,实现建用一致高效;要以作战力量为主、以支保力量为辅,优化力量结构,不断增强军队的适用性和结构力。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09日 07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