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厚植强军文化 培育时代新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厚植强军文化 培育时代新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09 05: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讲武堂】

  作者:空军军医大学党委

  强军事业呼唤强军文化,强军文化汇聚强军力量。日前,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的《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实施纲要》指出,要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军、教育官兵,着眼培养“四有”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励志铸魂、砺战激气、砺行厚德。军队院校承载着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使命任务,必须深刻理解把握强军文化对军事教育的滋养浸润作用,坚持向战为战导向,坚持化人育人功能,丰富强军文化服务供给,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厚植强军文化 培育时代新人

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蓝天军乐团在排练。邹世鹏摄/光明图片

  1.培养一流人才的内在支撑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需要有一流的武器装备来支撑,更要用一流的军事文化来塑造。对于军队院校,繁荣和发展强军文化,是适应新时代要求、完成使命任务的精神动力,也是建设一流院校、培养一流人才的内在支撑。

  坚持政治建校的应有之义。对党忠诚是我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强军文化的核心优势。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明确枪杆子要始终掌握在对党忠诚可靠的人手中。军队院校是军事人才输送的源头,培养坚定的举旗人、忠诚的接班人,是新时代政治建军赋予的战略任务,也是从根子上坚持政治建军的根本举措和长远方略。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必须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这就要求军队院校必须把强军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

  应对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军建设发展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历史方位发生了深刻变化,既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尖锐复杂的斗争,有效应对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防范各种思想灰尘和不正之风对青年学员的侵蚀,有力捍卫纯正的红色血脉,尤其需要发挥强军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不断筑牢官兵忠诚于党的军魂意识,聚力实现强军目标,确保方向不偏、信念不失、精神不散。

  强化培育人才的有力载体。90多年来,人民军队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经过革命战争的血火洗礼、艰难困苦的砥砺磨砺,铸就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红色文化,锻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是军队院校立德树人的宝贵资源。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坚持和传承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紧紧依靠强军文化这个基本载体,让广大官兵在追根溯源中经受思想洗礼,在点滴熏陶中筑起官兵心中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

厚植强军文化 培育时代新人

武警天津总队机动支队官兵体验VR射箭。李灿宇摄/光明图片

  2.打造特色鲜明的强军文化

  习近平主席强调,要结合各部队传统和任务特点,加强军事文化建设,打造强军文化,培养部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打造院校强军文化,既包括深厚历史积淀,也须紧扣时代脉搏,更应聚焦打赢制胜的现实目标,为强军兴校提供强大政治保证。

  始终聚焦育人使命。强军文化,是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的先进文化,核心指向是举旗铸魂,只有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才能彰显院校鲜明的政治属性,契合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持续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进一步锻造忠诚品格、强固政治信仰。把传承和弘扬党史军史革命教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军队优良传统、院校专业特色等作为强军文化的重要内容,引导官兵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错误观念,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站稳立场,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矢志服务砺战打赢。繁荣和发展强军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精神动力。要体现打仗主题,让战斗元素、军味战味成为强军文化的主流,坚持一切文化建设和文化工作向能打胜仗聚焦。加快推进军种文化和军校文化的融合传承,以军史长廊、校史陈列馆建设为基础,推进文化载体和标识形象建设,在校园建筑风格、场馆设施、景观雕塑等方面,展示院校英模、传承光荣传统、体现院校风采,让军校、军魂血脉相通,以有厚度、有温度、有力度的特色文化引领师生成长成才。

  着重凸显院校特色。强军文化是一种象征、一种特色,也是一种品牌、一面旗帜。院校办学特色、历史沉淀等各不相同,要根据自身特点,着力打造富有自身独特优势的文化品牌。例如军医文化是军医大学独特的文化名片,它以军人的忠诚奉献精神为底色,融入救死扶伤的医者情怀,孕育了军医大特有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充分发挥军医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大力传承“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张华精神,“奋不顾身、救死扶伤”的华山抢险精神,教育感染师生员工献身国防、激励引导青年学员励志成才。

  不断紧跟时代步伐。时代越发展,技术与文化的结合就越紧密。网络时代的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并深度应用,官兵精神文化需求日益丰富、不断提高,呈现全新特点,强军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要积极运用新方式、新手段,着力优化强军文化的组织形式和方式。要注重贴近官兵,坚持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娱乐性与引导性相统一、大众性与专业性相促进,满足不同层次官兵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赋予院校强军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积极运用新媒体介质,着力打造军营网络文化,大力提升官兵认知水平。

  3.构建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加强强军文化育人工作,应当立足院校实际,注重从坚定政治文化引领、深入推进文化兴校、发挥学研优势支撑等方面综合施策,努力开创院校军事文化育人的生动局面。

  形成多元共建“新格局”。强军文化承载着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引领着教风、医风、研风、学风等风气建设,关系学校全面建设水平和发展,必须用大文化的理念来谋划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党委工作通盘考虑,结合新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方向,对大学精神、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文化元素进行论证设计,使之既体现建校育人传统,又彰显时代精神。逐级分解细化职能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机关合理统筹、基层广泛参与”的组织网络,形成“总体有特色、院系有特点、基层有亮点”的建设格局,把文化建设融入中心工作,融入师生成长成才全过程。

厚植强军文化 培育时代新人

陆军第75集团军某旅官兵在文化活动中心阅读学习。黄远利摄/光明图片

  建强体系育人“大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与强军文化在指导思想、价值导向、核心内容上具有天然的联系。应结合实际情况,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一门为主、多门渗透”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挖掘院校驻地红色教育资源,与纪念馆等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共育基地关系,让学员通过瞻仰活动等接受精神洗礼。

  开辟思政教育“新阵地”。网络文化建设是先进军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利用网络赋能文化育人。综合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衍生的多类载体、多元表达、多样手段,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利用新媒体平台,推进网络红色文化教育阵地建设;建设开通“网上推门听课”系统,安排政治理论骨干在线答疑,开展“网上理论服务走基层”活动,拓展学习的平台空间;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项目,创作互联网红色文化优质产品,推进“互联网+”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新载体,形成特色育人品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向纵深发展。

  唱响以文化人“主旋律”。高质量的文化生活,对提升大学文化品位,增强军校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塑造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坚持群众性、开放性、广泛性相统一,常态组织主题文化月、经典影视周、运动会、文化艺术展等系列文化活动,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和群众性比武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磨砺意志品质,锤炼纪律作风。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开展名家大师人文讲座、名家书画作品展等文化活动,用高雅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着力改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和维护好校史馆、大礼堂等文化活动场所,精心设计和布置主题广场、英模雕塑、宣传灯箱、特色园林等校园景观,加强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等文化阵地建设,拓展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加强学员队文化建设,建强团委这个学员文化大本营,定期举办红歌会、摄影展、辩论赛、演讲比赛、诗词成语汉字比赛等学员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励学员在自我教育中提高思想素养。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09日 07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