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郭文斌(宁夏作协主席)
我是一个大年迷。关于大年,我在长篇小说《农历》、散文集《寻找安详》《中国之中》《中国之美》里用大量篇幅描写过,但仍意犹未尽。在我看来,大年是中华民族的集体约会,是中国人民的集体还乡。
我常借“守”字描述我小时候除夕守岁的感受。“守”字,上“宀”、下“寸”,好像是在告诉你,要一寸一寸地去感受时间,而当你一寸一寸地感受时间的时候,你会发现除夕夜的时间是人格化的,就像是雪地上一个穿着红棉袄的女子在款款而行。一寸一寸的时间过去,就像是这位女子在雪地上踏下的雪印,也像一块糖在一点一点地融化。于是,你才体会到生命是怎么流逝的,体会到什么是“白驹过隙”。
为什么除夕夜要吃饺子呢?好多人把它描述为讨头彩,图吉利,这些都对,但这些是它的引申意义。饺子的原始意义是“交子”,它象征着岁月之交、时光之交。古人认为,冬至所在的这个月是一年的“子月”,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是“子时”。“交子”,是两年之交、两月之交、两日之交。古人认为,如果做好这“三交”,就会带来一整年的吉祥如意。
《左传》有云:“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充分地尊重了开始,就会得到圆满的结果。由此可见,过大年也是对时间的尊重。
“腊”的原始意义是十二月合祭百神。《礼记·月令》讲:“(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说文解字》注:“年”为“谷熟也”。而谷是天地所赐,在谷物收仓之后,就要感恩天地,回报自然,怎么办呢?就要“腊先祖五祀”。“五祀”指“门”“户”“井”“灶”“中霤”。“门”“户”“井”“灶”好理解,“中霤”与水相关。古人在这个时候,要对保障了我们生命延续的天地所赐进行感恩。如此,就能理解《左传》为什么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一是祭祀,一是国防,可见古人对祭祀的重视。所以,我们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有国祭和家祭,一年里有四祭,春祭、夏祭、秋祭、冬祭,过大年就是冬祭。
我们现在的春节,在古代叫“元旦”“元日”,也叫“正日”。“元”是一元复始,“旦”是太阳刚刚升起。元旦,也即一年的开端。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这么重视过大年?《礼记》里,孔子讲“一国之人皆若狂”,一个国家的人,都在这个时候狂欢。可见,春秋时代人们过春节,已经是一种集体行为了。所以我前文说,过年像一场中华民族的集体约会,不管在哪里生活,这个时候都要回故乡,回故乡是一个地理上的行为,对应在我们的生命上,就是我们要找到生命的那个故乡,找到生命的“子时”。生命的子时,就是我们生命的来处。我们在外面行走了一年,要回故乡了。过大年,也是每个人的精神还乡。
我觉得,有娘在的地方就是故乡,有娘在的地方就有年。这个娘,既指我们血缘意义上的娘,也指哲学意义上的娘、生命意义上的娘。为此,我常在大年期间组织城市的孩子,一起诵读《农历》,填连根养根卡,写一封家书,寄放心灵。因为一些孩子,已经没有乡村意义上的故乡了。人们既有在地理层面过大年的需求,也有在精神层面过大年的需求。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说明联合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对春节这个伟大节日的认可。
在当下,春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愈发凸显。还是以中国人年夜饭中不可或缺的饺子为例,其独特之处在于将各式各样的馅料巧妙地包在一起,这不仅仅是食物的制作方式,更是和谐、团结、共同体理念的具象化体现。饺子所传达的核心意象,是对团结与团圆的美好祈愿,它象征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关系。所以,我们过好春节,绝对不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过好春节,从小处讲是伦常的需要,从大处讲,是人类命运的需要。在我看来,传统节日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好春节、过好清明、过好端午、过好中秋……过好这些传统节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找回来,对人类来说是莫大的福祉。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人类若想要摆脱当前面临的种种困境,就必须从中华文化中探寻解决之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核,始终秉持着整体性的观念。我们推崇“团圆之美”,注重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团结以及人类的共同繁荣。
中和思想在中华传统节日里也有充分体现,包括除夕守夜。除夕守夜为什么重视子时?因为子时是阴阳交接的时候,阴阳交接得好,就有中和之气,有了中和之气,一年就能吉祥如意。
古人认为,一年的子时不只是一段时间,更是美好的祝福。那么,很重视守夜的古人,要守到什么程度呢?元宵节点亮一盏灯,人要静静地看着那个灯花,连一丝杂念都不能起,起了杂念,就没有做到“守”。当一个人连一个杂念都不起的时候,自然就会少做坏事。
可见,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对青少年的成长来讲有很大的作用。通过过好春节,过好传统节日,并把节日体验放大,让时时都是节日,天天都是节日,让我们能够更加珍惜时间和生命。
除夕夜的守岁,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典范仪式。这一习俗承载着先辈们对时间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古人有句话,“守身如执玉”,就是一寸一寸地珍重生命,珍重美德,把除夕夜的守岁放大,带着守夜的姿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这一年自然吉祥如意。
我特别喜欢“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副对联。想一想,“天增岁月”,这是多么美好的祝福啊。“天增岁月”,对应的是“人增寿”;“春满乾坤”,对应的是“福满门”,天地间都被春充满了。没有“天增岁月”,就没有“人增寿”;没有“春满乾坤”,就没有“福满门”。
记得小时候,当我的父亲给一村人写好对联,铺了一院子,让人觉得铺天盖地的福气,热气腾腾的福气,在院子里弥漫。我认为,这种感觉,对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
在我漫漫人生的长河里,再也寻觅不到一种体验,能如同过大年那般,让我沉浸在幸福之中,身心都为之战栗。关于年的记忆,我一生难以忘怀,甚至在梦中都常常重现过年时的温馨场景。
小时候,我是多期待过大年啊,裁三十张纸条压在炕席下面,过一天就抽掉一张。当年家里条件不好,除夕夜每个孩子也只能分十颗核桃、十颗枣、十颗水果糖,但我却觉得无比幸福。在我看来,如果我们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也就难以找到幸福的感觉。所以,在今天,过大年不仅有节日的意义,还有现实心理关怀的意义。
“抬头迎春春满院,出门见喜喜临门。”当年,我无数次地给父老乡亲写这副对联,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富翁,每写一副,就能给别人一份祝福。大概正是过大年带给我的这种幸福感,引领我一步一步地走上了专业写作的道路。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07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