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莫放笙歌散——古画中的岁末乐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莫放笙歌散——古画中的岁末乐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1-19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温和(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冬日,本是一年中最为静默的时光,然而新春在即,各类民俗活动接踵而至,“莫放笙歌散”的喧闹生活成为此时的绮丽声景。那些表现年节民俗的古画,在描绘辞旧迎新的节庆活动的同时,为我们记录下生动的声音史料。

莫放笙歌散——古画中的岁末乐声

    庭院婴戏图(局部) 佚名

莫放笙歌散——古画中的岁末乐声

    胤禛耕织图(局部) 佚名

莫放笙歌散——古画中的岁末乐声

    四时欢庆图(局部) 佚名

莫放笙歌散——古画中的岁末乐声

    升平乐事图(局部) 佚名

莫放笙歌散——古画中的岁末乐声

    岁朝图 金廷标

莫放笙歌散——古画中的岁末乐声

    岁华集庆图(局部) 佚名

  击鼓吹豳报屡丰

  北宋词人晏几道在《鹧鸪天》中写冬至曰:“晓日迎长岁岁同,太平箫鼓间歌钟。”冬至又称冬节,直到今天,仍是团圆祭祖的重要日子,一如《东京梦华录》所载:“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

  由于农耕社会的文化传统,“备办饮食,享祀先祖”的习俗是作为农业仪式而被推广的,这一点,可以通过清代御制刻版印制的《耕织图》获得确认。耕织图起源于南宋,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而翔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图谱,最早为画家楼璹所作,由耕图21幅、织图24幅组成。后仿绘、镂刻者众多,尤以元代程棨摹本为代表。因其“图绘以尽其状,诗歌以尽其情”的利民内容,为清代帝王所重。1689年,康熙皇帝南巡时观览到此图,感慨万端,命内廷供奉焦秉贞据其原意重新绘制耕图、织图各23幅,并将宋元耕织图中属于织图的“祀谢”绘入耕图,由此成为耕织图中“祭神”一题的标准版式。

  从程棨“祀谢”图中所供蚕丝可以看出,其内容原为宋代春季的祀蚕仪式,而从康熙时代开始,为了鼓励民间祭祖的传统,这一仪式被移至“耕图”之二十三。康熙为此图作诗曰:“东畴举趾祝年丰,喜见盈宁百室同。粒我烝民遗泽远,吹豳击鼓报难穷。”

  所谓“吹豳击鼓”,原指祭田祖时所奏礼乐。《周礼·春官宗伯第三》载:“籥章掌土鼓、豳籥……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豳籥原指豳人以古籥吹奏的乐章,到了宋代,从罗仲舒《芦苇江八咏·祠堂议礼》写“春秋思报本,忠孝原有祠。仪物修孔时,击鼓吹豳诗”可以看出,其已成为祠堂祭祖用乐的代称。

  康熙在《耕织图》题诗中“吹豳击鼓”的文雅用典,在《胤禛耕织图》中则可进一步明确其村社箫鼓的时代内涵。故宫博物院藏《胤禛耕织图》,是以康熙年间刻版印制的《耕织图》为蓝本,由宫廷画家重新绘制而成。画作设色典雅、用笔精到,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每幅画上都有雍正的亲笔题诗,其中“祭神”一幅上题有“鼓赛邨村社”。

  “吹豳击鼓”因祭田祖而应用于“朝看索飨万家同”的岁末。其音乐活动内容可从清代乾隆时期的《四时欢庆图》中窥见一斑。该图册画工精细典雅,人物面容祥和,显然为宫廷画家所作。从表现农家作乐场景的“击鼓吹豳”来看,画中演乐者共有四人,除了背对着画面的一人正在吹笛,另外两位老者一人敲击板鼓,一人持奏四宝,白须的长者则双掌相击以和节奏。图中人物的音乐活动表现出民间“吹豳击鼓”的时代风格。

  咚咚傩鼓饯流年

  南宋姜夔曾写下《玲珑四犯·越中岁暮闻箫鼓感怀》词作。作为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知音之深使他对富有人间烟火气的箫鼓乐声有着独特的敏感,不仅为后世留下“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的名句,也为我们记录了岁时箫鼓这一牵动人心的声音景观。

  《东京梦华录》有载:“自入此(腊)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大傩图》,正是这种民间驱除邪祟风俗的写照。

  《大傩图》构图紧凑,人物形象生动活泼,表情姿态皆具戏剧性,为传世风俗画中不可多得的经典。画面中共有十二人,头插花枝,面部化装,携带鼓、拍板等乐器手舞足蹈,洋溢着节庆的欢乐气氛,且身上有篓、帚等农具。从其中的乐器配置可以看出,正是年末挨家挨户除秽取利的乐队声响。画面右下有两位“小老儿”一前一后合作鼓声,表现出生动诙谐的图像趣味,前者不仅背负大鼓供后者敲击,手里并持一小型腰鼓与大鼓配合。陆游诗句“咚咚傩鼓饯流年”,正是对这一鼓声送年情景的生动写照。

  除了击鼓驱傩,北宋以降,这种俗称“打夜胡”的民间乐队亦会通过扮演钟馗以丰富腊月习俗。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升平乐事图》中可以看出此类娱乐性活动的丰富表现。

  《升平乐事图》共十二开,画无名款,概为清宫供奉画家之作。从庭院中扮演钟馗的孩童与右侧乐队的互动可以看出,画家表现的是南宋以来以钟馗为主题的驱傩表演风俗,而由乐队细节不难发现,“以饯流年”的傩鼓声响中还增加了喉管、铙钹以丰富音色,标志着宋时的驱傩乐队因时间递嬗而日益节令化,进而成为冬日的一种娱乐表演。宋祁《岁除》诗写“家储宿岁酒,乡送大傩寒”,耐人寻味的是,清代丁观鹏曾为乾隆临摹宋代的《大傩图》作为年末的祝福,从乾隆的除夕御笔题辞可知,清代宫廷也以传承这一民间驱傩古风作为岁末祈福的风雅礼俗。

  自唱新词送岁华

  岁末求福的习俗于清代宫廷中盛行,画家金廷标的《岁朝图》,便是以婴戏图题材描绘新春欢庆景象的鲜活例子。图中活泼的孩童,手持长喇叭相互追逐嬉戏,妙趣横生,更有一人正在月门旁窥听手持鼓和小锣等乐器的群婴私语,为新年增添了热闹祥和的气氛。

  由于婴戏图题材的吉祥寓意,人们也常将节俗奏乐的主题以孩童的形态表现,以丰富年岁的欢庆内涵。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岁华集庆图》中,即有以群童的舞龙奏乐表演展现锣鼓喧天的节庆气氛的佳作。

  从画作中红蓝两支舞龙队伍可以看出,场景为竞技表演,由此可以推断其奏乐声之喧嚣急迫。而从画面右下方的乐队来看,背对着画面的童子手扬鼓槌敲击大鼓,显然正指挥着持各式扁鼓、铙钹的童子进行合奏,而最右侧的红衣童子则高举长号,仿佛可以听见其嘹亮高亢的音色在打击乐配合下的喜庆声响。

  除了宫廷画作之外,民间的热闹欢乐更取吉祥之意表现在丰富的民俗题材作品中。清代佚名画作《庭院婴戏图》以婴戏内容配合仕女题材,人物刻画精细入微,燃放爆竹的孩童与仕女们的音乐活动相互应和,为画面增添了富有情趣的节庆气息。正如宋代晁补之所写:“五更催驱傩,爆竹起。虚耗都教退。交年换新岁。长保身荣贵。愿与儿孙、尽老今生,神寿遐昌,年年共同守岁”,实为岁末的声音景观留下了极致的描绘。

  南宋词人史浩有《喜迁莺·守岁》曰:“雪消春浅。听爆竹送穷,椒花待旦,系马合簪,鸣鸦列炬,几处玳筵开宴。介我百千眉寿,齐捧玉壶金盏……守岁通宵,莫放笙歌散……待到了,道一声稳睡,明年相见。”从《庭院婴戏图》中可以看到,坐奏长笛、琵琶的仕女正与持拍板的女伴合乐,而嬉戏的孩童身后尚有抱古琴赶来的新朋,正是一幅年节场景的写生。于多彩声景中守岁作乐,是传承久远的文化习俗,更是烟火人间的太平之音。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19日 09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