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构建艺术视觉体验新场景——“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侧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构建艺术视觉体验新场景——“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侧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12-22 04: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冯帆 宋喜群

  日前,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南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人智时代——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在山东美术馆和济南市美术馆开展,共展出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215位艺术家的291件(套)作品,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4月。

  本届参展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数字影像、大地艺术、表演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现了当代艺术跨领域、多维度的创作实践,通过文化交流与互鉴,让各国艺术家在展览中实现对话。

  “本届双年展以现代生活作为主体,借助智能时代的高科技,在前两届的基础上拓展合成了一个丰富的艺术展览集群。”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总策展人冯远说,展览主题始终观照人与世界的关系,聚焦时代中更被关注、更为直观的公共议题。

  传统与当代的交融

  水墨艺术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与发展,尤其在现代,它更是成为东方文化与美学的一种象征和载体,也成为东方艺术家与艺术批评家探讨现代性和当代性的核心议题之一。

  “过去,大家都认为水墨是传统艺术,与数字化时代的艺术创作关系不大,因此绝大多数双年展不会把水墨作为其中的重要板块。但我们这次重新选择角度,将‘作为方法的水墨’放在了展览的第一板块。大家进入展厅后就会看到,这批艺术家对于推进水墨变革的崭新诠释。”本届展览策展人之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春辰说。

  水墨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何转型至当代艺术语境?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望通过纸本水墨作品《生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作品通过淡墨、染色与线条的交织,使人物形象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游移,既保留了传统水墨的质感与韵味,又呈现出一种现代科技感。“这一作品通过传统水墨语言与当代科技意象的结合,探讨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互动与融合,表达了艺术家对科技时代人类意识变迁的深刻关注与思索。”王春辰介绍道。

  水墨也是一种打开思维之门的方法,深化水墨艺术在智能化时代下的新潜能,成为众多艺术家的创作方向。在盾乙的作品《2023,山水1号》中,作者将传统视觉图像和AI绘画直接植入水墨中,将化石、骨骼、树木等物象置于一画,并糅合了带有抽象意味的水拓和传统手绘方式,以别具特色的形式语言表现出广阔视野下的虚拟景观,营造出亦真亦幻之感。

  科技与生活的碰撞

  “我热爱编程,害怕写作,我要让所有的机器帮我写作,到头来我还是比机器更快地学会了写作……”这是青年艺术家周蓬岸为了向策展人推荐他的作品《我热爱编程,害怕写作》所写的推荐词,讲述了艺术家通过人机互动将孩童时的想法变为现实的经历。 从有着“大块头”显示器的复古台式计算机,到便捷轻巧的液晶显示屏,13种共14台计算机和游戏机依次排列,使这件作品显得“科技范儿”十足。曾是软件工程师的周蓬岸为这些机器编写了生成式写作软件,既有原始的模板拼贴算法,也有时髦的大语言模型。凑近看才发现,每台机器都在自动生成特定写作风格的作品,成为“人智时代”的真实写照。

  除了以传统媒介与形式展现未来感与科技感,不少参展作品自身便是前沿科技与热点话题的结合,旨在让观众通过崭新的路径发现美,感知美。

  田晓磊的作品《蓝色景观》以断臂的维纳斯为主体形象,通过裸眼3D技术,带给观众不同的视觉体验。作品以宝蓝色为主色调,维纳斯的头部在转动的过程中不断变幻着面具的样式,与中国的川剧变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旁边还配有众多极具科技感的元素,展现出对未来世界的幻想。

  虚拟人“济南小妮儿”可实时与观众语音互动,数字艺术影像作品《群岛》展现了元宇宙中的岛屿,数字动画《机器人》通过技术投射出人性种种……展览中还有不少作品通过人工智能、3D打印、全息交互等新技术与艺术融合“出新”,引导公众审视人类与科技的关系。

  本届展览首次引进表演艺术、大地艺术、电影艺术等门类,并与参展艺术家合作,将作品与自媒体创作结合,让不同形式的作品相互碰撞、相互启发,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体验。

  活力与新意的绽放

  近年来,双年展这一艺术展览形式在一、二线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随之而来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熟悉的配方和味道”,即雷同性较高的问题。

  针对这类问题,“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除了增加本土元素、展示“在地化”特色外,更加注重“新鲜度”,鼓励原创和再创作,力求降低重合度。所有参展的国外艺术家均为首次参加济南国际双年展,带来了他们具有创新探索意义的艺术作品。全新的艺术家阵容与全新的艺术创作,使本届双年展参展作品首发率超过百分之五十,让“新鲜度”更足、“惊喜味”更浓。

  在二楼B3展厅的一个拐角处,一件高9.6米、重2吨左右的大型装置作品熠熠生辉。其主体为一只巨大的、正向观众招手的猫,它的身旁环绕着电视机、木偶手掌、灯笼等各类装置。“将艺术、科技、生活完美结合,是该作品的创作主旨。”马良、孙昊、郭鸿洋艺术团队为了创作这件作品,特意来到山东美术馆选择展览空间,进行全新的创作。他们将多种视觉符号与济南城市元素进行组合,从而实现了针对展览主题的量身定制。

  保证“新鲜度”的另一重要方式便是增加含“青”量,本届双年展积极发掘青年创作者和作品,为其提供展示平台。已在国际艺术界崭露头角的数字艺术家胡帅,斩获上海国际光影艺术大赛金奖的艺数中华团队,以及苏永健、甘浩宇、刘符洁、杨怡茗等一大批青年艺术家被推到本届展览最前沿。他们用最新的艺术观念与方式,对人类与科技、人类与社会、自然与生命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释,展现出青年艺术家敏锐的感知力和蓬勃的创造力。

  在展厅中,一件名为“别掉队”的装置作品吸引了不少观众的关注。五只机械装置羊沿着设定好的路线转圈,一旁播放的视频中,小羊羔被放进装置中,令人惊奇的是,它逐渐适应了这一“群体”,成为其中一员。“在我看来,本届展览的主题更加强调人的智慧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现状,并进行深入的思考。我的作品《别掉队》便是展示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青年艺术家孙朗迪说。

  “这次展览中,还有很多作品是我们前期与艺术家们进行深度沟通,围绕展览主题进行的全新创作。尤其是年轻艺术家,他们有这份激情和热情,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呈现方式,让更多观众感受到艺术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说。

构建艺术视觉体验新场景——“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侧记

观众在展览现场的多媒体绘画作品前留念

构建艺术视觉体验新场景——“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侧记

王绍强的作品《游目骋怀》尽展水墨语言

构建艺术视觉体验新场景——“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侧记

甘浩宇的装置作品《掇山小稿》运用了多种材质

构建艺术视觉体验新场景——“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侧记

艺数中华团队创作的作品《白蛇传·心思千年》注重沉浸式体验

构建艺术视觉体验新场景——“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侧记

装置作品《聚合·空间》前

构建艺术视觉体验新场景——“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侧记

观众在油画作品《母亲小像》前驻足

  (本文配图由山东美术馆提供)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22日 09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