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当代文学现场脉动观察】
作者:吴景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12月7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4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其中有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及相关产业名称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频词。在全面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文学领域与之密切相关的工业文学如何积极响应,在赓续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和转化,完成对当下工业面貌的有效书写?又如何借机敞开创作视野、拓宽思想深度,从而承担起文学的时代使命?这些都是当下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也是理论问题。
2024服贸会综合展区展示氢能源市域列车模型。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在中国大地上,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孵化,一座座科技城市挺立发展潮头。图为深圳一角。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摄
激发创作能量,创新表达形式和主题内容
任何写作都存在如何观照现实、反映时代的问题,可以说,文学史上的所有经典作品都是对特定时代召唤进行的及时而深刻的回应。当下的工业文学致力于发扬现实主义精神,遵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自觉的历史使命感、敏锐的时代感,瞭望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工业发展全景。
发展新质生产力,将进一步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进一步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传统产业面临重大变革,通过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进行全方位改造,实现优化升级。新质生产力将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产业场景和技术格局正在焕然一新。这些新气象、新趋势,都为工业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与书写内容,从而为工业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活跃的文化场域,有利于全面激发工业文学的创作能量,拓展工业书写的表达空间和价值空间。可以说,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工业文学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对于以记录时代、反映生活、烛照人性为己任的作家而言,这是一个大展创作雄心和审美抱负的时刻。
不过,挑战往往与机遇相伴而至。要把握工业文学发展的历史机遇,就需要着力解决当下工业文学创作的现实困境。工业文学有必要对语言观进行创新,从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话题中建立语料库。如果脱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不能全面掌握当代工业话语,那么工业文学的语言就只是一种陈旧的基调,或者只是一种美学上简单的自娱自乐,从而让语言本身成为失效的累赘和不切实际的摆弄。只有熟悉当下的工业生活,了解鲜活的现场话语,并建立相关语料库,才能更好地凸显出工业文学创作的时代性和现场感。
另外,工业文学要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新工业题材。作家应密切关注新质生产力要求下的技术创新和产业业态模式创新,关注产业正在经历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基于现实需要合理拓宽工业文学的书写范围,展现作品的时代特色和专业水准。从语言到题材,工业文学都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拥抱时代,展现阳刚、豪放、波澜壮阔的宏大时代主题,从而以一种具有能动性的表现形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文学的新动能,以精妙的文笔和艺术的美感,为读者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当代工业前沿景象,为时代伟大进程“立此存照”。
塑造具有当代意义的“奋进者”形象
从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曹禺的《雷雨》,到艾芜的《百炼成钢》、草明的《火车头》《乘风破浪》、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萧军的《五月的矿山》等作品,都以塑造典型工人形象见长。中国的工业文学创作注重人物形象塑造,注重以前景的“人”来呈现背景的“时代”,刻画工人在不同时代环境中无惧前行的精神和矢志创新的勇气。当下的工业文学在聚焦时代变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同时,应致力于塑造具有当代意义的“奋进者”形象。
不过也需要意识到,传统工业文学对工人形象的塑造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化的问题,对普通工人真实生活关注不够,对他们在时代巨变中遭遇的心理变动重视不够。实际上,题材问题仅仅是文学创作的表象,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最终都应当吃透题材,表现所处时代人的精神品格和内心世界。换句话说,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抵达读者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否则就会陷入“观念写作”与“主题先行”的历史窠臼。因此,当下的工业文学创作应在赓续形象意识的基础上努力转变传统工人形象塑造中表现出的一些表面性和片面性问题,在塑造光辉工人形象的同时以下沉的视野关注普通工人心灵的波动,写出微观的个体情感和生动的历史现场感。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当下的工业文学反观人本身,探讨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己创造产品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心理的影响与重塑,准确、能动地展示人的本质力量。越是在变革和转型的时刻,人的生活方式、生命路径越能展现出新的可能性,人的内心世界也就越能激起波澜,此中蕴含的“故事”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更有纵深度和饱满度。当下的工业文学应对这些“故事”给予充分的关注,真实观照当代工人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态度,写出时代变革给他们思想、情感、心理带来的颤动,使作品在宏大历史变革之下呈现普通人的生活智慧和生命体验,塑造出能传达时代要求的工人形象,以丰富工业文学人物形象谱系,在反映生活的同时烛照人性。
当下进行的产业转型升级,必定造成“工人”身份的变化。多种身份形态的共存,让“工人”的形象呈现出新的状态和新的面相。随着当下产业形态的演进,“工人”的活动空间已经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工厂,不再只是集中在车间、厂房等机械化工厂内部区域,而是更加多样化,空间与空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文学所表现的工业场域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已有的工业文学创作经验,不足以应对当下工业现场发生的巨大变迁,无法应对“工业”这个客观实体展现出的丰富性、多面性和深刻性。作家应当用心描摹出当代工人的性格特征、工作状态和精神风貌,并将重大主题与烟火人间的家务事、儿女情紧密融合。
要想呈现这样的艺术效果,就不能沉醉于闭门想象和二手资料,因为这种行为往往只能触及表层的“皮”,而无法深入肌理,难以揭示出本质性规律,也不能隔靴搔痒地“体验”生活、走马观花地“介入”生活。深入生产一线,在工人真实的生活中“打滚”,在现场的观察和体验中切身感受工人的个体经验,真实呈现他们内心的血泪欢笑和生命感悟,从而为自己的创作寻找到稳健的根基和充足的底气,这是工业题材作家的一项基本功。
工业文学作品不仅要写出工业生产生活的基本态势和可喜变化,还要展现出血肉与筋骨、精神与灵魂,进而在大时代与小故事深度融合的前提下探讨人的思想情感,灌注人的精神信念,将个人记忆与时代语境相结合,将个体经验和民族视野相贯通,最终融入宏大的历史谱系之中。
家国情怀与人类视野的贯通
家国情怀的基因早就根植在工业文学的创作脉络之中。比如说,20世纪30年代,在萧军、萧红等东北作家的笔下,工厂、铁路、火车站等现代城市意象已经成为创作中重要的表现对象,他们以理性的批判视角对当时的工业发展状况进行观察与反思,致力于宣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激发民族自立自强。工业文学作品历来与国家命运、民族尊严、时代变迁等宏大主题密切相关,是“硬核”题材,是让人高看一眼的大手笔。彰显民族大义、家国情怀是工业文学作品的一个优良传统。
当下的工业文学应坚持立足中国、扎根大地的基本理念,倾情描绘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反映中国工业创新的时代巨变,聚焦工人群体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努力实现技术赶超的奋斗故事,突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追求带来的全方位变化,彰显整个社会呈现出的新气象与新风尚。同时,在突出本土特性和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当下的工业文学还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立场,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汲取营养,努力使中国工业书写在科学性和大众化基础上展现出普遍性与共通性,从而实现本土特色与全球视野、人类情怀的贯通。
当前工业文学创作的实际水准与正在大力推进的工业化进程还不相适应,时代召唤更多有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的作家投身工业文学创作的大潮。期待我们的作家有意识地将写作对象置于时代发展的坐标之中,全面观照、立体透视、深入聚焦,着力挖掘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工业生产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感人瞬间,发现人物品格与时代精神的交汇点,写出时代高度和思想力度,在“大主题”与“小切口”的结合中准确把握作品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工业文学作品充满审美感染力、精神感召力和历史厚重感。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18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