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守护无形空间的“电磁哨兵”
——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西部战区某部一级上士陈杨
光明日报记者 刘小兵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杨晓波 彭小明
盛夏高原,云淡风轻。一场激烈的对抗演练悄然打响。西部战区某部一级上士陈杨克服高寒缺氧,静默潜伏72小时,一举突破对手在电磁空间布下的层层迷雾,成功捕获关键信号,为战胜“对手”立下头功。在无形空间战斗了15年,陈杨深入过热带雨林,攀上过雪山之巅,行程数十万公里,8次执行重要军事任务,荣立三等功1次,获得全军一等成果3项、二等成果3项、三等成果1项,被大家誉为“电磁哨兵”。
“爷爷曾是驻守边防的战士,他的故事让我从小就在心中埋下了当兵的种子。”陈杨说,他的家乡在重庆市大足区一个偏远的小乡村,从小就听参加过保卫边疆的爷爷讲战斗经历,保家卫国成为陈杨一直不变的追求。如愿参军来到部队后,陈杨与数据打上了交道,为守护无形空间而努力拼搏着。
2019年,是陈杨入伍的第10个年头。那天,陈杨第一次以组长身份带队执行演练任务。前往高原的航班上,他摩拳擦掌,反复推敲演练科目,思考取胜方法。“这一仗,你来打!”西部战区某部高级工程师曾文龙出发前的鼓励,让他不敢懈怠。10年来,与曾文龙相处的点点滴滴也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当初,陈杨参加一次岗位选拔,整整1个月都沉浸在复杂电磁环境里,背要点、练技能、找信号,瘦了10多斤。最终,在末位淘汰制中顶住压力顺利通过,考官曾文龙对他印象极佳。
9年前,一次小组例会,陈杨讲到要注意从新增信号中判断蓝军动向,话音未落会场响起了掌声,参加小组研判的机关参谋曾文龙,为一名战士有如此较真精神而鼓掌。再后来,陈杨调到了曾文龙所在的业务室。从此,曾文龙坚持批注陈杨每天写的工作日志、委派他干复杂的数据分析、要求他值班做到零误差……这10年,陈杨的耳朵练得越来越机敏,能够在复杂用频声音中听出目标信号;眼睛越来越敏锐,能够在电磁频谱图里扫出目标线条。随着他的专业技能越来越精,遂行重大任务越来越多。
如今,陈杨终于等到大显身手的机会。这次任务地域山高崖陡谷深,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他带着小队,背着沉重的装备爬了这山爬那山,终于找到一个适宜的点位,在常常零下30多摄氏度的地方,一守就是2个多月,最终出色完成任务。随后陈杨走上成果评审讲台,以第一作者身份流利答辩,让评审专家眼前一亮。
“新质新域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想胜敌一手,必须招法更新。”陈杨深有感触。2015年,陈杨首次到军队院校培训时,老师讲述了一起鲜为人知的特情处置故事,令他热血沸腾,下决心要在创新的道路上冲锋。回到单位,陈杨从最基本的大数据分析原理开始学起,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听风者”到“分析师”,刻苦打牢实践创新的理论基础。进入指挥机构值班,他发现数据融合耗时长、手段单一、报错率高等问题,于是边值班边研究,提出的7条建议被采纳,让数据清洗、融合、分析工作用时大幅缩短。
天线飞转、屏幕闪烁、无形空间、电波交织……陈杨受邀参加红蓝对抗演练,充当“磨刀石”。在红军的眼里,这位电磁蓝军军士很“狡诈”,不仅精通对手通信规则、反复变频换道,还经常用“偏门”的语言通信。几个回合下来,陈杨的良苦用心让红军得到了极大的磨炼。
这些年,从陈杨手里流过的数据以百万计,却没有出现过一次差错,他也被表彰为“全军优秀军士”。现在的陈杨,在这个行业里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不仅练就了一双查证异常数据的火眼金睛,还成了圈内小有名气的士兵教头。他奔波于各个单位的士兵讲堂,传授技能,教授经验,常常是这一堂课还没有结束,下一场培训的邀请函已发到了单位。为了能让更多的行业人员掌握相关技术,他和团队成员建立了大数据共享中心,还把不少经验编成了顺口溜。“电磁传播速度等于光的速度,而每一条电磁数据都承载着重要的指令,我们就是一群发现光并与之赛跑的人。”陈杨和战友们正跋涉在新域作战领域,为新质战斗力的生成奋斗不止。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23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