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中国助力非洲 打造未来“世界粮仓”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中国助力非洲 打造未来“世界粮仓”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9-05 05: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张建珍 梁晓雨(分别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和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双方围绕“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共绘美好发展蓝图。在中非合作大框架下,农业科技合作不仅是实施《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的坚实一步,也为非洲国家的一体化与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助力非洲 打造未来“世界粮仓”

当地员工在尼日利亚阿布贾的中国援尼日利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展示秧苗。新华社发

  中非农业科技合作历久弥新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基,是非洲众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农业科技在中非农业合作中始终扮演关键角色,为非洲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和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20世纪50年代,农业科技合作萌芽为中非友好关系和技术交流打下基础。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援助非洲实施近180个农业项目,为非洲农业发展注入活力。这一时期,农业科技合作以政府为主体,以单向无偿援建为主要形式,体现在中方帮助非洲建立农业技术试验站与推广站,规划配套农业基础技术设施的大规模农场,以及传授全面的农业科技知识与技术等。

  20世纪80至90年代,农业科技成为中非合作互利共赢的强劲引擎。1985年,在援外工作改革背景下,中国农业专家对非洲水稻垦区进行了经营管理革新和技术升级。90年代中后期,中国企业将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非洲。这一阶段,政府、企业、高校等多主体参与中非科技合作,通过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专家组、开展人力资源培训等形式加强科研合作,强化非洲农业的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

  进入21世纪,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中非合作深化发展与创新驱动转型。2015年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将支持非洲农业现代化建设作为新时期对非合作的优先重点领域。随后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和《中非合作2035愿景》进一步强调了双方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坚定决心。2023年,中方推出《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及务实合作举措,提出《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倡议》。2024年中非共同制定《中非数字合作发展行动计划》。一系列交流共享平台的建设与资源整合措施有助于精准对接中非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转移、数字化转型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合作。

  携手共迎农业现代化机遇与挑战

  非洲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现代化是非洲各国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在粮食安全、脱贫攻坚等方面积累了丰厚技术成果与实践经验,中非坚持深化农业科技合作有望破解非洲农业发展困境,赋能非洲粮食增产、农村减贫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非双方把握科技创新合作新亮点,摸索适合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立足实际,改良与推广非洲本土作物品种。相关农业专家根据非洲自然条件选育出适应性强、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水稻、玉米和木薯等主粮作物与特色作物品种,并研发配套栽培技术;针对非洲重要经济作物如咖啡,开展基因组进化及驯化机制研究,并推广生态友好型种植模式。其次,坚持创新,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链。例如,在莫桑比克农业园引入基于北斗导航技术的植保无人机设备,在布隆迪引入覆盖水稻种植、管理、收割和加工全流程的农业机械,在刚果(布)贡贝农场引入木薯全自动制粉和包装机器。最后,追求可持续发展,吸引更多人才和技术涌入。通过合作联盟和机制强化合作的系统性与组织性,截至2023年,中国已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农业技术专家2000余人次,推广先进农业技术300多项。2019年启动的“中非科技小院”项目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留学生掌握农业技术和方法,从而推动当地农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中非农业科技合作正迎难而上,积极应对环境适应性、技术应用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重挑战。一方面,非洲农业高度依赖自然条件,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受旱灾、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冲击严重。另一方面,基础设施不足、生产要素短缺、农产品增值链薄弱以及附加值低下等问题,限制着非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缺乏易操作、性价比高的农机产品和精通农机技术的人才,非洲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手工劳作,迫切需要机械化技术来降本增效。

  “科技+”激发中非农业合作新动力

  非洲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成为未来的“世界粮仓”?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支持和“南南合作”框架下,中非农业合作亟须找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着力点,从“科技+人才”“科技+绿色智慧”和“科技+产业互联”等方面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首先,构建一支本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指出,中非发展振兴的关键在于将规模巨大的人口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以人才红利推动本国现代化发展。非洲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实践需要发挥“科研专家+农技推广员+农户群体”三方合力。需要通过中非科技小院、农业特色孔子学院和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平台,联合科教机构、企业、农业组织力量,培养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型农业科技人才。同时,关注基层农户的农业科技意识与农机技术实操水平,切实满足非洲农业本土化生产全过程需求。

  其次,树立一套农业数字生态文明理念。面对非洲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生态挑战,以科技活力助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合作需聚焦基于清洁能源的农业水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非洲农村清洁能源资源化利用率。同时,通过研发气候信息管理系统、智能灌溉工具和土壤修复技术等,因地制宜发展非洲气候智慧型农业。此外,运用生物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降低农产品加工物耗能耗,在减轻化肥、农药依赖的同时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

  最后,打造一条非洲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条是现代化农业大产业的基石。合作应着眼于非洲产业链中的适用技术缺口,挖掘非洲特色优势农产品,锚定产前良种繁育、技术研发、农资储备与供应,产中机械化耕作、植保技术和智能监管,产后农产品保鲜、加工、减损、市场拓展等方面,以联合科研攻关推动非洲农业向现代化、品牌化发展。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05日 14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