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谢雪君 林汉聪(均系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越来越关注,近几年,艺术在帮助人们恢复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被更清晰地认识,有关艺术治疗的展览、研讨会相继举办。何为艺术治疗?艺术治疗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在当下具有哪些价值?本文将就此进行系统梳理。
老师指导学生通过纤维艺术感受艺术疗愈力量。作者供图
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的机会
艺术治疗,又称艺术疗法、艺术心理治疗,指的是通过表达性艺术进行心理疗愈。其中,表达性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艺术治疗的产生,是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相互影响与作用的结果。
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可以分为语言性的和非语言性的。人类的左脑负责语言处理、逻辑与归类,而创伤记忆、童年及情绪记忆都储存于右脑。面对心理障碍,尤其是那些由心理、情绪与认知症结交织而成的心理问题,单纯的语言治疗往往难以触及核心。艺术治疗属于非语言性的,通过右脑的运作模式连接艺术治疗,具有直达性、表达性和广谱性等优势,它提供了一种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的机会。
在一个课堂上,学生通过彩泥创作将生气情绪转化为开心情绪。资料图片
艺术治疗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初步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美国精神分析学家玛格丽特·南伯格,将儿童自发的美术创作视为一把钥匙,将艺术创作融入学校的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之中,开创了艺术治疗在儿童心理领域应用的先河。同一时期的英国艺术家兼美术教师亚德里安·希尔,在一次住院中,发现绘画可以将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情感与冲突以图像的形式表达出来,缓解内心压力进而促进身体恢复。结合后来在疗养院的见闻,他深刻认识到艺术本身所蕴含的治疗特性,并进一步指出,在治疗的语境下,美术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座桥梁,让病患得以将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喻、隐藏已久的心理矛盾与冲突,通过艺术创作的意象化过程进行展现与释放。
1950年至1957年,美国艺术家与美术教师伊迪斯·克莱曼,被纽约一所专为特殊学生设立的寄宿制学校聘为艺术治疗师。1958年,她以该校的实践工作为基础,出版了专著《儿童团体中的艺术治疗:对艺术治疗在威尔特维克男童学校治疗项目中的作用的研究》,提出了“艺术作为治疗”的理念与方法。在具体实践中,克莱曼要求治疗者同时发挥教师、治疗师、艺术家的作用,鼓励当事人进行美术创作,通过深入观察创作过程及作品,与当事人交流进行评估,从而帮助当事人获得心灵的成长。克莱曼同时指出“美术作为治疗”不能完全代替心理治疗,只能用作辅助。
经由三位先驱者的实践与探索,艺术治疗逐渐走向专业化、系统化道路。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随着艺术治疗专业期刊的创办、艺术治疗协会的成立、艺术治疗师培训及伦理道德标准的颁布等,艺术治疗在欧美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专业化的心理服务。
在一个陶瓷疗愈工作坊,参与者通过双手的触觉把情绪传入泥土。资料图片
丰富多彩的艺术治疗系统如良药般抚慰人心
随着艺术治疗领域专业性的不断精进,其实践形式日益多样化,超越了最初的绘画范畴,融入了音乐、舞蹈、雕塑、诗词等多元艺术形式,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治疗系统。与此同时,艺术治疗所服务的对象群体不断扩大,从最初针对行为问题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及长期住院患者等特定人群,逐渐扩展到包括神经官能症患者、肢体残障者在内的更大范围。这一变化体现了艺术治疗对人性深刻理解与广泛关怀的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美术治疗领域的一个新兴趋势是将其服务对象扩展至普通正常人群,即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丰富人的生活体验,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这也是今天我们更多地把“艺术治疗”称作“艺术疗愈”的原因,相比“治疗”,“疗愈”更具有普适性。
在艺术的广阔天地中,治疗与自我发现交织在一起。艺术治疗,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干预方式,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为个体提供了一条通往心灵深处、实现自我疗愈的路径。目前常见的艺术治疗形式包括美术治疗、音乐治疗、舞蹈治疗、戏剧治疗等多种治疗形式。其中,美术治疗涵盖绘画、陶艺、雕塑、编织、拼贴等艺术手段,而绘画治疗是艺术疗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通过画笔和色彩,个体可以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冲突和心结,转化成可视的图像从而调节心境。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自幼患有精神疾病,她将艺术作为自我救赎的手段,通过不断绘制重复的圆点图案,将这些内在的不安转化为画布上的视觉叙事,从而实现了对恐惧的逐步消解与转化,找到心灵的平静与安宁。编织、缝纫、拼布、陶艺等则是通过它们的材料特性与手工特质刺激触感让手、眼、脑进行协调互动,手与心相连接。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手”布满了神经血管,用手触摸不同的材质肌理能够使多种神经元重组,通过触觉丰富视觉感受,促进大脑思考。法国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曾说,她的作品如同是治疗伤痛记忆的针线活,用针缝补破损,似乎象征缝合治愈的积极意味。因此,当缝纫作为一种美术治疗方式时,针线的一来一回恰如心灵的疗愈过程。
在艺术疗愈活动现场,参与者通过绘画表达当下的情绪、感受与体验。资料图片
此外,舞蹈治疗、民族音乐治疗等均被证明对疏解内心深处的焦虑、悲哀、愤怒等情绪有着独特作用,能够通过身体律动、声音共振引领心灵回归宁静,让身体舒展放松,最终达到身心交融、和谐共生的美妙境界。
近年来,多种心理健康报告、心理健康蓝皮书表明,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巨大。此种背景下,艺术治疗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功能。一是在医学领域,当前较为流行的创造性艺术治疗(Creative Arts Therapy,CAT),作为一种非药物性的治疗手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非侵入性的干预路径,正日益受到专科医师、社会工作者及护理人员的青睐与重视。比如,研究表明,创造性艺术治疗法能够明显改善痴呆老人的躁动、攻击行为,提高幸福感和自尊心,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淡漠。二是以一种温暖而细腻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近年来,教育领域对艺术治疗的关注与重视与日俱增,众多高校纷纷将艺术治疗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体系中,通过绘画、泥塑、编织、音乐等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疏解情绪、表达自我的途径,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人格完善,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校园、在社区,艺术治疗如良药般抚慰人心,极大缓解和干预了社会焦虑情绪的蔓延。
艺术治疗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预示着其作为一股新兴力量,正逐步融入并塑造着我国人民健康与人文领域的未来图景。笔者在此建议,高等艺术院校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引领艺术治疗本土化探索,进而精准对接本土需求,用艺术点亮大众心灵,共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21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