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 张士英 李家欣
“清水河边有歌声,我急急忙忙走过去……”悠扬欢快的歌声从排练室飘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的村民们身穿特色民族服饰,闻歌起舞。
达斡尔族传统非遗摔马跤。资料图片
“看,这个动作是照镜子,手这样摆来摆去是表示开心……”哈拉新村舞蹈队领队李凤华边示范边讲解,“61岁了,做梦都没想过能有今天这样的好生活。”
哈拉,达斡尔语意为“冰道”。哈拉村是一个有着300年历史的少数民族村落,村民70%为达斡尔族。199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将哈拉村冲毁。在社会各界帮助下,村民建起新家园,此后更名为哈拉新村。
俯瞰哈拉新村。资料图片
“虽然住进新房,可日子还是紧巴巴。”李凤华家里有两亩多地,加上在周边打点零工,一年也就七八千元。“那会儿,一听村里有来卖冰棍的,怕孩子要,就赶紧拽进屋。母鸡下蛋舍不得吃,攒十个八个就卖,补贴家用。”
由于地少人多、收入渠道单一等原因,2013年哈拉新村被认定为贫困村。
“村里517户1061人,总共才3100多亩地,人均两亩半地,大多时候还是靠天吃饭,怎么用力干,收入还是增长慢。”哈拉新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多雪英接过话茬,“要不是党和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咱还得待在穷窝子里。”
据了解,近年来,依托民族特色和生态资源,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将哈拉新村列为全区重点打造的旅游品牌,累计投入两亿元建设游客接待中心、民居民宿、栈道等基础设施,每年举办达斡尔族盛大的传统节日“库木勒”节,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力扶持发展乡村旅游。
不过,发展乡村旅游对当地村民来说还很陌生。“咱这农村有啥好看的?能有人来?”有的村民听了直撇嘴。
“自己人待习惯了,外面人觉得新鲜。村东头挨着嫩江,还有一片美丽的草原,从市区开车也就20多分钟,现在大家都愿意到乡村来过周末。有条件的,还可以把房子拾掇拾掇,开个饭店、民宿。”村民议事会上,多雪英卖力动员。但村民还是有些顾虑:“怕不行,赔钱咋整。”
村民有疑虑,村“两委”干部先带头干。多雪英还记得第一次接待游客,自己任解说员,村党支部委员当厨师,村民代表备菜,村会计是采购员,就这样开了张。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游客被哈拉新村浓郁的达斡尔民族风情所吸引。
2023年,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政府投资建设哈拉新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景区,引进阿木勒风情酒店项目和力汇乐园项目。营地咖啡、无动力游乐设施、农业观光体验……丰富的休闲娱乐业态不断满足游客多元旅游需求。
“几乎每天都满客,需要提前预约才能订到位置。”一家营地咖啡负责人高檬说,在这里,三五好友,赏美景、品咖啡,尽情享受恬静的乡村生活。
穿行于哈拉新村街道,路面平整干净,道路两旁新栽的树苗正茁壮生长。在今年第六届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哈拉新村成为参观点之一。大会筹备阶段,政府投资700多万元用于哈拉新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包括路面翻新、房屋粉刷、环境整治等。
这两年村里旅游越来越红火,村民们一个接一个地开起民宿。村民康淑珍家中,墙上贴着喜庆的年画,窗台上四季海棠、天竺葵、芙蓉开得正艳,炕面一尘不染,一个用了几十年的老式炕柜见证了村子的新变化。
“前些年开过民宿,生意也挺不错,后来老伴生病,顾不上了。老伴去世后,儿子儿媳出门打工,房子一直空着,今年我跟多书记报名接着做民宿。”如果不说,很难看出康淑珍已76岁。打扫屋子、收拾菜园,她干起活儿来一点不含糊,柳蒿芽汤、稷子米饭、荞麦面条、手把羊肉……达斡尔族拿手菜也不在话下。“生意好的话,想让儿子儿媳回家来一起干。”康淑珍爽朗一笑。
不仅康淑珍,除了原有十多家村民开民宿外,今年又有四十多户村民踊跃报名。
据了解,本届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期间,村里接待游客3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50万元。“村民们吃上‘旅游饭’,心里乐开了花。接下来,我们将按照‘托管经营+租金分红’的发展思路,继续盘活闲置房屋,开发更多民宿和餐饮,带动周边村民增加收入。”采访中,多雪英的电话不断,有公司找她合作洽谈,有旅行团预定行程……
“哈拉新村是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欢迎大家闲暇时间来做客……”傍晚,忙完一天工作的多雪英,又开始在直播间与粉丝互动,宣传哈拉新村。
“未来计划在村口空地新建一处大型停车场,缓解旅游高峰期停车压力……我们对哈拉新村未来发展信心十足呢。”多雪英指着远处空地,坚定地说。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14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