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新高考改革是一次影响广泛的革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新高考改革是一次影响广泛的革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25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刘海峰(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文科资深教授)

  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至今已有10年。以科目改革为核心的新高考改革,具有创新性,影响广泛,成效显著,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

  新高考改革取得诸多成效

  新高考改革推行10年间,取得诸多成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增加学生选择权。自主选择课程和考试科目是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关键。新高考改革打破长期以来文理分科的格局,赋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让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专长来选学选考,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数据显示,浙江省2017年高考跨文理考科的考生高达70%以上。

  促进高中多样化办学。高考选考科目的自主选择,带来高中课程安排、班级组织方式、教学形式等方面的显著变化。选修课的增加让选课制、走班制、分层教学成为现实,推进了高中课程改革。一些高中逐步形成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过去“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状况得以改变,高中特色办学的途径得到拓宽。

  倒逼高校优化专业。高校录取学生方式的多样化,倒逼高校重新审视学科专业优势,通过专业调整提升高校在招生录取中的竞争力,以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在高考录取环节,浙江省的方案是志愿填报专业优先,这可促使高校对薄弱专业进行优化调整,提升高校作为招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新高考改革还促使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浙江一年两考的考试方式还能减缓学生的考试压力。

  新高考改革仍需直面挑战

  在高考制度改革中,存在着一系列两难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灵活多样与简便易行之间的矛盾。过去的文理分科高考模式,虽过于统一刻板,但省时、省力、公平、高效,且管理操作简便易行。而改革后的试点方案高度灵活、丰富多样,为学生和学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涉及中学走班排课表、成绩赋分、等级换算等诸多内容,纷繁复杂。

  为克服新高考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近10年来,各地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改进措施:

  新增“3+1+2”选科模式。基于前两批省份的实践经验,2019年起启动的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新高考改革省份,都实行“3+1+2”选科模式。这一模式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合理选科,避免出现物理选考人数下降问题,并使选考科目组合从原来的20种减少至12种,降低了中学选课走班教学的难度,为在中西部省份顺利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提供了便利。

  推出科目保障机制。由于物理等选考科目应考人数大幅减少,2017年浙江省规定,当选考某科目某次考试赋分人数低于6.5万人时,仍以保障数量为基数从高到低按规定比例等级赋分。采用“3+1+2”选科模式后,江苏省出现了较多弃考化学的现象,于是,该省2020年针对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等4门科目出台再选科目保障机制,其中化学科目保障比例为当年江苏高考总实考人数的25%。

  出台选考科目指引。教育部办公厅在2018年和2019年先后下发《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和《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3+1+2模式)》,为选考科目设置了相应要求,并通过将物理设为首选科目的方式,有效缓解了物理“遇冷”问题。2021年教育部又发布《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规范专业招生要求,大部分理工农医类专业要求同时选考物理和化学才能录取,有效化解了弃考化学的问题。

  新高考改革需进一步完善

  笔者任首席专家的研究项目“高校考试招生改革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究”课题组,曾于2022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进行大规模“高考改革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高中生、大学生(本专科与研究生)、中学教师、高校教师、家长与关心高考改革的社会人士等5个与高考密切相关的主要群体,共收集有效问卷100599份。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对高考选科结果和选科制度整体满意。5个群体对新高考改革的成效和必要性评价均持正面态度。大学生和高中教师对新高考改革的整体认可度较高。

  基于调查结果,未来,新高考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

  不同科目考试成绩赋分等值问题。不同科目间分数不等效的问题源自选考模式和总分录取之间的矛盾。当下采用的高考总分录取机制,尤其是平行志愿录取模式是以分数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科目分数不等效的问题应得到正视。如何解决不同科目间成绩赋分的等值问题,兼顾公平与效率,是未来新高考改革进一步完善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3+1+2”模式中物理、历史科目的分值问题。目前,物理和历史以原始分计算,其他2门选科则按等级赋分。第三批及以后开始改革的省份,从100分到30分,每1分为一个梯度,在按原始分记分的情况下,如果是正态分布,基本没有或很少有人能拿到物理或历史的100分,可能有少数人拿到九十几分,大多数人能拿到七八十分。但在等级赋分制度下,前1%的考生都会被赋予相同的满分。也就是说,另外两门赋分制的任选科目,考生群体中可能会有1%的100分。比如,一个省若有20万人选考地理,便可能有2000人获得100分,2000人获得99分……在按总分录取的模式下,这个100的分值,便将高于物理、历史的原始分。从必选角度看,物理和历史科是比其他任选科目更重要的,但从分值的角度来说,其重要性反而没有充分体现。

  最优考生群体赋分区分度不够问题。在等级赋分制度下,前1%的考生都会被赋予相同的满分。以20万人选考生物为例,原始分满分的可能只有100人,第2000名的原始分甚至可能只有91分左右。但按等级赋分办法,前1%的考生都可以获得100分,于是便有2000人获得满分。这便淡化了最优考生和次优考生的学科水平差距,削弱了在个别科目具有突出表现考生的相对优势,不利于顶尖大学选拔人才。例如,若高校计划在实行“3+3”选科模式的某省各招收100名新生,但是可能有1500名3门选科都获得100分的考生,这3门科目的考试成绩对大学录取而言区分度不足。在国家高度重视选拔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在未来新高考改革的进程中仍需加以重视。

  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问题,新高考必须不断完善,才能使高考制度在人才选拔、促进教育与社会公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5日 13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