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国脉千里 棹歌依旧——“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走笔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国脉千里 棹歌依旧——“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走笔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18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带你一起看大展】

  光明日报记者 李健 苏雁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中国大运河是人类文明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使用时间最久的一条运河。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十周年。日前,汇集了240余件(套)最新考古发掘文物的“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正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办。展览整合大运河沿线8省(市)24家文博考古机构资源,呈现具有代表性的36项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发现,全景式展现新时代大运河重要的考古成果与遗址保护展示所取得的成就。

国脉千里 棹歌依旧——“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走笔

观众在观看隋炀帝墓出土文物。光明日报记者 李健摄/光明图片

  跨越古今,再现历史

  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斗转星移,很多运河故道和历史遗迹已埋于地下。随着一处处遗址的发现、一件件文物的出土,历史的面纱被缓缓揭开。

  展厅入口处,在一块不规整的“闸”字石块上,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上面还有一些铁锈痕迹,刻录下历史的印记。淮安板闸由平江伯陈瑄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所设,位于淮河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在明清大运河运转中发挥着重要节点作用。

  板闸遗址考古发掘让这座木板衬底的水闸遗址重见天日,也让“居两淮之咽喉,贯淮扬之通衢”的板闸镇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丰富了运河沿岸的文化遗产内涵,成为明清两代大运河淮安段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

  开封是一座因运河而生的城市,在北宋时期尤其繁荣发达。州桥是开封城中轴线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汇处上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开封最繁华的中心商业区,《清明上河图》曾经记录下这里百货辐辏的热闹景象。

  作为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考古发掘发现河道、水工设施、桥梁、道路、神庙等各类遗存遗迹117处,出土各类文物标本6万余件,首次完整揭露出了唐宋至明清开封城内的汴河形态,展示了汴河开封段的发展演变过程,填补了中国大运河开封段遗产的空白,为研究中国大运河及其变迁史提供了考古实证。

  从绍兴亭山遗址到北京白浮泉遗址,从山东济宁河道总督署遗址到天津十四仓遗址……千百年的运河故道露出真容,一幅大运河流淌其中的古代中国社会生活图卷呈现在人们面前。

  沟通南北,文化交融

  展厅内,有一些颜色发黑的粟米看起来并不起眼。然而,这些来自一千多年前洛阳含嘉仓的炭化粟,有机质成分超过了50%。

  ——粮食历经千年仍不腐坏,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2016年,一块隋代回洛仓中的刻铭砖向人们道出了粮仓的秘密。这块铭文砖呈方形,正面阴刻铭文10行,每行三至十七字不等,共计110多字,详细记载了仓窖位置、储粮来源、品种、数量、时间以及管理人员的官职和姓名。

  一整套标准化的建造、管理、运行仓窖的制度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洛阳城专门建造了大型国家储粮中心,城内有面积达43万平方米的含嘉仓,城外是拥有700余座仓窖的回洛仓。回洛仓是隋代大运河沿线重要的粮仓,是隋唐时期中国南北漕运发达的见证。

  展厅内,一个八棱瓷净瓶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走近细看,竟然是鼎鼎大名的秘色瓷。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瓷器》中这样描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秘色瓷是晚唐五代至北宋初年越窑为皇宫烧造的精品瓷器,此前一直被考古界视为千古之谜。

  2015年至2017年,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的发掘,解开了这个千古谜题。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典藏征集部主任、文博研究馆员刘勤介绍,该窑址出土的秘色瓷产品与唐代法门寺地宫以及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在器型、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考古实证了秘色瓷产地在上林湖。在这里烧制好的秘色瓷通过运河运送到中原,供皇家享用。

  大运河促进了地域文化交流融汇,助推了中华文明传承发展。

  联结中外,运通四海

  展厅中,一个白釉绿彩大盆尤其引人注目,这种色调轻柔淡雅的瓷器曾一度远销海外。

  黄泗浦遗址是唐宋时期长江入海口南岸一个规模较大的集镇港口。2008年至2018年十年间,考古人员先后对黄泗浦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唐宋河道、房址、水井、灰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窑口的瓷器,见证了千年前黄泗浦“出江大口”的盛况。

  唐代高僧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就是从这里启航的。他成功抵达日本,开启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新篇章。不计其数的旅行家、使者、客商等来到中国。大运河衔接、延伸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既是沟通中外经济的桥梁,也是连接东西的文明纽带。

  “大运河的考古延伸了历史轴线,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作为博物馆来说,我们更应该依托新时代以来的大运河考古成果,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奏响当代的运河之歌。”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说。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14日。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18日 09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