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评析】
作者:王勇(国家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对于艺术,人们历来持有不同的理解,认为艺术是生活的再现,是思想的显现,是情感的表现。从审美体验的角度出发,人们可以用任何一种形式来描述艺术。但就其本质而言,艺术首先是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生产创造。依从美的形式,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乃至想象、愿望、爱憎等一切形式与世界发生关系,进而去认识和把握世界。从这一维度出发,我们说“艺术是一种感性的哲学”。
作为一种生产实践,艺术活动必须遵循其内在的规律与尺度,这正是“遵循艺术规律就是一条规律”的题中之义。
艺术创作要有对普遍规律的自觉。内容与形式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对重要范畴,内容与形式完整和谐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内容灌注生气于形式,赋予形式自由驰骋的生命力;形式的表现愈优美,内容和思想就愈有深刻的内在真实。内容与形式达成“彻底的统一”才能创造艺术之美。我们反对脱离内容的形式创新,罔顾内容,盲目追求形式突破,便违背了美的普遍意义。
每个艺术门类都有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在艺术创作中还需注意“内在形式”与“外在形式”有无偏颇。歌剧以歌唱叙述故事,舞剧以肢体演绎故事,话剧以台词诉说故事,戏曲以歌舞展示故事。在当前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常常看到戏剧舞台上的“大制作”,多媒体置景、AI、VR等数字技术作为外在形式,严重挤压了作品的“内在形式”:“大制作”留给演员展示的舞台变小了,歌唱、舞蹈、台词所蕴含的生命力反而被剥夺了应有的色彩。这种对艺术本体自觉的缺乏,会造成各艺术门类创作生态的失衡。普遍规律之上,我们肯定不同艺术观念的争鸣,兼容不同艺术实践的路径。写实与写意、现实性与现代性、可叙述的与不可叙述的、破除幻觉的与制造幻觉的,每一次论争都竭力厘清艺术本体的内在规律,都推动着创作实践的不断出新。
艺术创作要有对类型创作时代话语的自觉。激荡于历史与当下,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适逢世界文化多元并存与交锋,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自觉将肩负时代使命作为最高的创作原则。不要沉溺于咀嚼身边的小悲欢,要呼吸大时代的空气,倾听大时代的声音,把握大时代的脉搏,和着时代节奏,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创作。
舞台创作应成为集中表现人民与时代的诗章,小写时向精妙幽微处钻研,大写时朝宽广纵深处努力。民族歌剧《呦呦鹿鸣》,以“一个人”对理想的执守,追问个体生命的平凡与崇高;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以“一座水库”聚焦一片热土的创造,展示人民奋进的蓬勃与辉煌。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追求语言与思想相统一,风格与人格相统一,把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中华民族对于美的追求作为创作的思想方向,发现美、创造美、展示美,让美在中国、美在人民、美在时代。
艺术创作要有对传统艺术审美范式的自觉。不同文化、不同艺术,各有起源、各自演进。中国传统艺术闪耀世界舞台,彰显中国气派、蕴含中国精神、充满中国智慧。在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深刻把握传统艺术的发展规律。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范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之根、审美之源。“寻象以观艺”,意象是中国艺术独特的符号系统。京剧集传统文化之大成,程式化、虚拟化的表演体系充分调度了意象的表达空间。戏剧评论家布鲁克斯·阿特金森曾精妙地表述:“梅兰芳扮演旦角,但是梅先生的表演不是模仿女子,而是在创造本质和意象。”戏曲行话说“梅兰芳的相(亦说象)”,就体现了梅兰芳表演体系的意象建构是鲜明而突出的。仅是梅兰芳对手的意象创造就令人叹服,梅兰芳的手势有着极富诗意的名称,如“雨润、吐蕊、承露、挥芬、并蒂”,它们发挥着重要的情感叙事功能,表现人物的喜悦、惊讶、气愤、惧怕等等。京剧生动的写意表演超越了语言语种,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传播着中国文化。
艺术创作要有对创造性转化历史文化资源的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为我们开展艺术创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京剧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生产各部分互相作用、运动联系,深刻蕴含了中国特色艺术道路的发展规律。京剧艺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顶峰时期,演出剧目曾高达3000多出,积累了大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优秀传统剧目。在创作推出新剧目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转化运用传统剧目资源。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历时21年录制了400余部剧目。并于2016年起,历时5年录制了380余部名家名剧。不只是收藏进光盘,转化为数字影像,我们还应进一步将这些作品带回舞台,在舞台实践中将“固态的”转化为“活态的”,激发内生动力,引领当代创作攀登艺术更高峰。
静水流深滋养万物,舞台是一片沃土,需要科学的耕耘方法。面对厚植传统文化沃土、推动文化艺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舞台艺术创作更须回到本体、深刻把握艺术规律。《庄子》有云:“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我们从事舞台艺术创作,只有持续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深处探寻、汲取养分,才可能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04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