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编者按
文化是历史长河中沉淀的瑰宝,旅游是时光流转中追寻的足迹。当文化与旅游交织,便如诗如画,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期光明视野聚焦“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这一主题,挖掘和展示各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分享成功经验,解析发展趋势,探讨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出新贡献。
游客在浙江桐乡桃园村参加文化游园打卡活动。新华社发
游客在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游玩。新华社发
陕西西安,观众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观看实景演出。新华社发
游客在甘肃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览。新华社发
【一线讲述】
文化为魂,打造诗意山水
讲述人:湖北三峡人家文旅融合创新项目负责人 石先俊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说起长江三峡,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重峦叠嶂的山、回清倒影的水。湖北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就位于长江三峡之西陵峡,依托石、瀑、洞、泉绘就自然天成的大型自然山水景观,通过文旅融合创新,打造了大型民俗游览区。游客穿行其中,可欣赏西陵峡谷风光,领略三峡的历史变迁和文艺风采。
山水为基,文化为魂。历史典故和民间故事是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丰厚底蕴。我们将174个三峡地区的历史典故和民间故事、549首三峡地区的诗词,与三峡人家景区景点有机地结合,将峡江地域文化、古老的地质文化、巴人文化、土家文化、码头文化巧妙地渗透到景点中。
景区通过“非遗+旅游”的形式,将核心景点巴王寨打造成为活化非遗博物馆,古老的非遗文化由此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热”起来。通过传承人、文字、图片、影视、器具实物、现场展示等,游客可以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如今,峡江号子、宜昌丝竹、薅草锣鼓、三音歌、皮影戏、长阳南曲、三棒鼓、夷陵楠管、山歌、夷陵版画、地花鼓、蜡染等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在景区轮番上演,为游客奉献了一场场视听盛宴,让游客既能欣赏山水又能参与互动、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
打造主题文旅精品节目,增强互动感。去过我们三峡人家景区的朋友,心中都会留下这样一幅画面:乌篷船泊在三峡人家门前,纤夫喊着古老的号子,溪边少女挥着棒槌洗衣服,江面上悠然的渔家在撒网捕鱼。另一处则是景区山坡上的土家阁楼上,幺妹和游客“新郎”正在上演“哭嫁”,驻足观礼的游客不但可以吃喜糖,还能喝喜酒。
这两个节目是景区打造的精品文化节目,我们坚持以生活场景再现为面,艺术张扬为点,点面结合,互为映衬,每天演出60余场,让游客在互动中身临其境感受峡江文化和巴楚文化。
未来,三峡人家景区将进一步深入做好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对景点提档升级,提升游客体验,将三峡人家打造成为“两坝一峡”世界级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实现观光、休闲、度假、康养并举的复合型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行浸其中,感受文旅共鸣
讲述人:华影文旅沉浸式夜经济总策划、总导演 杨建林
山西永济市普救寺,游客跟随“小和尚”的脚步,如同穿越时空隧道般,踏入张生与崔莺莺深情对望的那个夜晚,在原汁原味的故事场景中深度体验文化的魅力。
这便是2021年我们为普救寺量身定制的作品《梦境西厢记》。我们精心选取《西厢记》这一经典文学著作为蓝本,在普救寺这一故事发源地,以行浸式夜游的方式,将千年古刹瞬间点亮,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与文旅消费经济的融合。
打造《梦境西厢记》是我们针对游客需求转型升级的积极探索之一。如今,游客追求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留影纪念,更是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和历史的深度体验。因此,打造文旅内容应实现从“用舞台讲好中国故事”到“让中国故事不止于讲,而是行浸其中”的转变。
我们坚信,文旅发展的核心在于创造引人入胜的“超级内容”。从导演的视角出发,一个成功的文旅项目必须能够触动游客的心灵深处。我们精心构建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可以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文化共鸣和情感共振。
我们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国内首部“半部电影半部实景”模式的红色主题乡村体验剧《再回太行》,突破了传统舞台的观演模式,以八路军一二九师“红色记忆小镇”为演出地,以小镇空间为舞台,以行浸方式进行观演。同时,我们在空间内布局多个戏剧院落,形成演艺矩阵,再利用服化道及舞美细致打造场景,让观众行走于历史故事中。
旅游已经从单一的景区游览转变为对城市文化的全方位体验和感知,这一变革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历史古迹的观光,更要注重与文化旅游相关的多元活动的融合。因此,我们致力于实现“剧场门票经济”向“聚场城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为游客打造更加绚烂多彩的文旅盛宴。
面对未来,我们已经看到沉浸式体验将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引擎。充满烟火气的沉浸式体验,能够让游客更加深入地领略当地文化的魅力,提升旅游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与旅游的交融已经演绎出一幅全新画卷,而每一次演绎都是我们对中华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
人才“引擎”,助推文旅融合
讲述人:福建武夷山市文体旅局局长 王晓军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这里山峦叠翠,风景秀丽。自然景观独特的武夷山,自古就以“碧水丹山”“奇秀甲于东南”而名扬天下。
除了风景好,武夷山市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这里是“朱子文化”的摇篮,朱熹在这碧水丹山间筑室传道、讲学授徒,播下思想的种子;这里也是世界红茶和乌龙茶发源地、“万里茶道”起点。素有“茶中珍品”之美誉的武夷茶,“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与名山名水交相辉映,名满海内外,广受赞誉。
宜人的景色,厚重的文化,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接踵而来。武夷山在文旅市场中成绩耀眼,活力迸发。今年春节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61.14万人次,同比增长23%,旅游总收入5.15亿元,同比增长38%。
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更多的人在旅游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武夷山也有自己的“答案”——用人才“引擎”助推文旅融合。
首先我们提出以才兴产,促进文旅产业品牌升级。我们大力培养引进“旅游+”复合型人才,建设南平文旅传播中心暨武夷山文旅国际传播中心,聘请6位文旅达人为旅游推荐官。同时,我们还发挥文化领域退休干部知识储备丰富的优势,开展武夷文化“师带徒”培训,特聘13位文化专家学者、退休干部对29名年轻干部进行长期培养。我们通过小班教学、实践演练、外出考察等形式,培育一批会讲武夷故事、能展现武夷形象的“新生代”武夷文化传承人。
同时,我们还突出以产聚才,促进文旅推广渠道拓宽。很多游客来到这里,都会沉醉于我们的茶文化。所以我们想到一个妙招——以茶为媒,积极搭建丰富多彩的人才发展平台,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也努力打造学术交流平台,举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交流座谈会,邀请各地非遗传承人围绕“茶文旅融合、弘扬茶文化”建言献策。此外,我们还提供技能比武平台,搭建集“比赛、展示、体验、观摩”于一体的技能交流平台,成功承办中国技能大赛“武夷山大红袍杯”第四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等国家级赛事,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有效提升“武夷岩茶”品牌价值。
如今的武夷山,文旅结合热度不减,成绩斐然。在未来,我们会再接再厉,继续深挖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举办精彩活动,加深文旅融合,吸引更多游客来此感受诗意山水。
创新IP矩阵,赋能文旅发展
讲述人: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商学院院长 刘英基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写道:“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给了河南。”地处豫北的新乡市,依托南太行山脉的优质资源,培育出1家5A级景区、12家4A级景区,成了“近者悦、远者来”的太行明珠。
去年以来,新乡市积极谋划精品项目,培育新兴业态,创新文化IP矩阵,拓展文旅融合的外延,对文旅事业发展进行积极探索。2023年,新乡市接待国内旅客4451.3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54.62亿元。
如今,新乡文旅产品日益丰富。宝泉·崖天下景区开园迎客,洛伽寺索道、“L”形洞穴电梯和祥云观景台达成3个“世界之最”;郭亮康养旅游基地、宝泉旅游区被纳入2023年省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2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除此之外,新乡成功举办首届文旅IP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新小爵”被确定为新乡城市吉祥物,亮相WTT世界杯决赛。我们对馆藏文物进行创造性转化,初步设计“牧野礼物”近20件。
文旅融合内涵不断丰富,最值得关注的是“夜经济+旅游”。我们成功培育了2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引导获嘉同盟古镇等地发展夜间文旅消费项目,培育夜游消费业态;打造“白+黑”沉浸式体验活动,以沉浸式山水夜游为核心,结合“太行夜宴”餐饮文化,打造夜间商业生态。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尚文超、王建宏、张锐、杨珏、李建斌、冯家照、高建进、王胜昔 光明日报通讯员 金永成、李梦、王婕)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29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