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 张景华 光明日报通讯员 闫童
四月的北京,草长莺飞、繁花似锦。
走进全国文明村镇——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龙头村,宽敞的乡村道路,绿意盎然的田园风光,一派勃勃生机。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前,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格外引人注目。
俯瞰龙头村院落。龙头村供图
“我们村里的宫灯制作技艺,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已经传承了几百年。”龙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宗永说,“红红火火的灯笼,映照着我们的幸福生活。”
说起龙头村的灯笼制作,早在明清年间就已远近闻名。“老辈儿逢年过节都会做灯笼。热闹喜庆的大红灯笼,吸引了周边的乡亲都来订购。”刘宗永说,“这里的灯笼花样可多了,赶上交货的日子,工人们还有些忙不过来。”
2018年,龙头村成立民俗文化公司,组织村内的能工巧匠,打造“龙头灯笼”制作基地,形成“村集体+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村民共同参与。现在有30余名手工艺人长期制作特色灯笼,其中女性占90%以上。
制作灯笼,不但传承了传统手工艺,还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龙头村的集体收入也提高了。如今龙头村制作的灯笼畅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达100多万元。2019年,龙头村还将灯笼作为帮扶项目,给内蒙古察右前旗三岔口村提供原材料和技术支持,为三岔口村带来20余万元经济效益,提升了龙头村灯笼的品牌影响力。
产业兴旺,村庄才能长远发展。近年来,龙头村大力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开启了红红火火的乡村旅游繁荣发展之路。2019年5月,龙头村建立百亩富硒生态园,种植10余种瓜果、蔬菜。游客可以租种“一分田”,成为“共享农场主”,体验种菜、浇水、采摘、品尝等活动,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
龙头村灯笼厂内,手工艺人正在制作灯笼。龙头村供图
2020年,龙头村又搞起了“美丽乡村+民宿”的产业模式,将村民闲置的38处院落改建成特色民宿,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植多种花卉,环村平原造林1300多亩。
利用区位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借助当地资源,龙头村积极打造特色休闲民宿、豆腐坊、灯笼厂等内容多样、结构合理、关联度高、集群效应明显的特色产业,形成了集休闲娱乐观光、农耕文化体验、民俗民宿接待、创新创意创业于一体的融合产业发展模式,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农田环境治理的深入开展,龙头村由经济落后、环境脏乱的小村庄一跃变成了干净整洁、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老百姓喜爱的宜居美丽乡村。
近年来,大兴区全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动力强劲,乡村建设更加规范,乡村治理持续改善,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融合逐步深入,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走在龙头村,白墙红瓦彰显古风古韵,池塘环绕更显山清水秀,院前院内更闻鸟语花香。走进民宿,古树、秋千、红灯笼映入眼帘,勾勒出一幅“村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田园风光图。“眠石居”“十亩之间”“荷塘月色”等特色民宿,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度假。
“这里的民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风尚相结合,既有田园采摘,又有红色教育,让居住更有质量,生活更有诗意。我每年都会带家人来体验一趟,每次离开孩子们都恋恋不舍。”游客王先生说。
“一站式”特色体验民宿产业,解决了龙头村30多名村民就业。村民殷大姐辞掉了远在40公里外大兴城区的工作,回到村里做了厨师。她的拿手菜侉炖鲤鱼,配上精心制作的菜团子,令游客赞不绝口。殷大姐说,“家门口就能挣不少钱,谁还离开故土啊,都盼着家乡好呢!回村工作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
三产融合,让村民的钱包越来越鼓。在盘活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龙头村还利用自身的“名气”,集聚周边皮影戏、葫芦烫画、药膳体验等特色文化及手工艺制作,建立起集群化产业发展模式,年吸引游客3000余人,带动产业增收300余万元。
始建于明朝的龙头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龙头村深挖村庄文化内涵,修建了村史馆、红色教育长廊,修缮革命烈士陵墓,以史为鉴,让每一位行人都能在历史中感受其精神力量。为了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龙头村还组建了高跷队、秧歌队、合唱队、旗袍队、舞龙队等10余支文化活动队。美丽宜居的乡村让村民过上了好日子,兴旺发展的产业让村民鼓起了“钱袋子”,文明淳朴的乡风让村民走上了新路子。
如今,龙头村成了北京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北京市最美乡村”等荣誉。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24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