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平安街道沈家村:生态打底 产业富农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平安街道沈家村:生态打底 产业富农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4-17 03: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 王雯静 万玛加 光明日报通讯员 马兆炎

  又是一年芳草绿,十里杏花分外红。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平安街道,漫山杏树覆盖着红色山岭,灿若云霞的杏花点缀着山峦,处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一幅色彩斑斓的生态画卷向远处展开。

  “过去,这大红岭可不是这个样子啊!”站在山头上,大红岭田园综合体项目负责人罗彬回忆起他第一次来到大红岭的情景,“光秃秃的,一棵树都没有。”

  大红岭位于平安区的西南侧,山体呈红色,“大风起沙尘,下雨流泥水”是世代生活于此的沈家村村民的共同记忆。“在这里,种活一棵树比照看娃娃还难!”说起这些年大红岭的变化,沈家村村委会主任沈文彪感慨万千。

  地处浅山,干旱少雨,面对这样的自然条件,2018年春天,罗彬带领团队在大红岭上种下第一批33.33公顷的杏树。平安区划拨专项资金1600万元为生态田园综合体所需的水利灌溉、道路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注入资金动力。2019年年底,大红岭提灌站通水。

  从栽下第一棵树,到绵延数十公里的满山杏树,经过六年的精心栽培,3200亩杏树,1000余亩针、阔、灌景观林在大红岭生根,林木数量达28万株……荒芜了数十年的大红岭变绿了。

  今年是沈家村村民樊富业在园区工作的第四年,他见证了荒山变绿的全过程。“现在,风沙天气变少了,雨水冲刷形成的沟渠不见了,成群的野鸡、野兔在林间悠闲觅食。”樊富业说,“这杏树不但为我们带来了‘绿色生活’,也让我们吃上了‘绿色饭’,有些村民和我一样在园区打工,离家近、收入稳定,还有的村民依托这生态田园,做起了乡村旅游……”

  “生态田园综合体建设启动以来,每年在这里务工的周边村民达1.3万人。未来,我们将在产销结合上下功夫,在持续提升杏果产量和质量的同时,通过深加工等方式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谈起生态田园未来的发展,罗彬信心满满。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这边,连绵不绝的层层梯田上,清澈的水借着错落有致的银色管道一路奔流,准确无误地注入每一株杏树;那边,工作人员穿梭于杏树之间,压枝、剪枝……朵朵杏花在春风的吹拂下轻柔舞动。

  “不但山绿了,大棚里的绿意也浓得很呢!”在沈文彪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园,在阳光的照耀下,连片的温室大棚格外醒目,电瓶车、厢货车等整齐停放在路边,工人抱着刚刚采摘的蔬果装车、卸车。说起沈家村这些年的致富产业,沈文彪打开了话匣子:“2011年,平安区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在白沈沟流转了1826亩富硒土地,建起555栋蔬菜大棚、39栋拱棚,帮助沈家村在内的周边5个行政村发展设施农业。”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平安街道沈家村:生态打底 产业富农

沈家村村民在打理西葫芦秧苗。王雯静摄/光明图片

  走进其中一个大棚,掀开棉帘,温暖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沈家村村民刘卫清正在打理西葫芦秧苗。她的身后,一垄垄种植整齐的西葫芦长势喜人、绿得发亮。“我们承包了两个大棚,一棚种植西葫芦,另一棚种植西红柿,一年一个棚能挣两万多元。”凭着多年大棚种植磨炼出来的眼力和手感,刘卫清利落地摘掉焦边的叶子,又掐掉发育不好的小瓜,“这儿是富硒土壤,产出的蔬菜品质好,拿到市场上特别受欢迎。”

  葡萄、油桃、人参果、甜瓜、草莓、西葫芦、西红柿、辣椒、黄瓜……漫步在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园,各类蔬果茁壮生长,一个个绿意满满的温室大棚,构成了沈家村产业振兴的新图景。“2022年,我们村又利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资金200万元,新建钢架拱棚2座,可移动保鲜膜结构日光温棚6个,建成70余亩的开心农场作为村集体产业,引导带动群众创收。截至目前,联农带农30余户,集体增收4.1万元。”沈文彪介绍。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平安街道沈家村:生态打底 产业富农

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园俯瞰图。李霄摄/光明图片

  2023年11月,青海省教育厅公布了一批体美劳教育实验区实践基地名单,沈家村“青海向上少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入选。沈文彪解释:“打造青少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既为娃娃们提供了接地气的劳动教育‘乡村课堂’,也为沈家村经济、生态与精神文明有机结合创造了条件。”

  借助乡村振兴发展项目,沈家村通过“支部+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打造“富硒土地农耕基地研学+开心农场认领+富硒温棚采摘”经济产业链,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促进村民多渠道创收。

  生态环境好了,致富路子宽了,这是沈家村村民的共同感受。“未来,我们还计划打造露营基地,用生态美景提升旅游热度,以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沈文彪笑着说。

  (本报记者 王雯静 万玛加 本报通讯员 马兆炎)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17日 05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