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凝心聚力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凝心聚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4-11 03: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共云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要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入学习领会、持续研究宣传这一重要思想,将之贯彻落实到云南文化建设各方面全过程,为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1.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重大创新观点、科学方法论和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把思想伟力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是坚守“魂脉”和“根脉”的有机统一。坚持“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原创性重大论断。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思想命脉,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从理论上、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结合起来理解、贯通起来落实。

  深刻把握文化自信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首要任务是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方向、指导行动。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云南933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第二次“一步跨千年”,迈上了谱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云南篇章的新征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高举思想旗帜,坚定文化自信,促进边疆各族人民在思想、精神、情感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

  深刻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立场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如果只是经济搞上去了、老百姓物质生活富足了,但精神还贫乏,就谈不上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要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坚持文化为民利民惠民,让各族群众从文化中获得精神力量、得到思想浸润,厚植中华民族优秀品质。

  深刻把握坚持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大视野大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等重大理念和主张,充分彰显了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胸襟格局和责任担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外交大局,充分发挥云南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云南努力和应有贡献。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长期以来民族关系亲密融洽,这是云南最可宝贵的财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我们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我们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云南各项工作的主线,将各项工作都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齐心协力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通过强化理论武装夯实共同思想基础。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创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百县千乡万村行”宣讲活动,持续深化“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学习实践,通过“五学五课”“三检视三克服”以及答好“五道思考题”等措施,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推动边疆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意识。云南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建立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的长效机制,始终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夯实云南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通过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团结奋进力量。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创新实施“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石榴红”等工程,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主题公园、现场教学点、示范基地250多个,以“民族团结誓词碑”、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等身边事身边人,有形有感有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云南将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促进边疆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通过挖掘优秀民族文化丰富中华文化多彩元素。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文化精品工程,充分挖掘提升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创作推出《云南映象》《阿佤人民再唱新歌》《木府风云》等一批优秀作品,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同时,把发展旅游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让人们在旅游体验中充分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其乐融融,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更加热爱伟大祖国和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将深入挖掘更多民族文化中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更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文化滋养。

  3.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云南文化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云南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特点突出,是历史文化资源的“富矿”。我们实施文化兴滇工程,开展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抓实传承保护,让优秀文化“活”起来。深入实施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元谋猿人生命起源科学探寻、“西南夷考古”、晋宁河泊所遗址考古研究等重大项目,加快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建设,全省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6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中国传统村落777个。加快构建聂耳和国歌、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等“五个故事”作品体系、产品体系,做好全省2265个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云南将深入实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多重价值和内涵,弘扬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坚持文化惠民,让精神生活“富”起来。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省建成公共图书馆151个、文化馆149个、博物馆186个、美术馆9个、乡镇文化站1458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万个。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云之南”民族团结艺术团慰问演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创作推出《我本是高山》《一点就到家》《九零后》《绽放》等优秀文艺作品,为各族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云南将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程和文艺繁荣发展工程,全力办好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丰富活跃群众性文化活动,扎实推进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文体人才专项,推出更多文化精品,更好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发展文化产业,让群众口袋“鼓”起来。把云南美丽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的民族文化、文物古迹、手工技艺、特色美食等融为一体,加快推动文旅融合发展。2023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0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4万亿元,旅游业不仅成为拉动内需消费的重要引擎,而且成为实实在在的民生项目、惠民项目。比如,腾冲市司莫拉佤族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202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25万元,比2019年翻了近一番;楚雄彝绣,一针一线绣出了亿元产业,2023年收入2.75亿元,带动5.7万名“绣娘”增收。建水紫陶、鹤庆银器、个旧锡器、剑川木雕等民族民间工艺品产值均在10亿元以上。此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优秀民间工艺品正在走向产业化。云南将深入实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持续做好“旅游+”和“+旅游”的文章,进一步把旅游综合消费经济做大,让更多“美丽风景”成为“美丽经济”。

  打造文化品牌,让云南形象“靓”起来。2023年3月以来,我们推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全网阅读量超280亿次,入选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主题活动精品,成为云南形象、云南文化、云南品质的代名词。我们立体化塑造这一品牌,全方位展现云南生态绿色、多姿多彩、和谐幸福、开放包容、现代文明的生活,各民族亲如一家,共同传承着泼水节、火把节、赛装节等民俗节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亚洲象北上南归之旅温暖全世界,呈现出民族团结、生态美丽、开放奋进、边疆稳固的新气象。云南将持续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由表及里、内外兼修,不遗余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群众关心期盼的事,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不仅是外在美,更有内在的好,成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

  4.扎实推进高水平文化开放,讲好美丽中国七彩云南故事

  云南边境线长4060公里,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我们把人文交流作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内容,加快构建媒体传播、文化交流、智库交流、边境外宣等立体多样对外传播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加强国际传播建设,向世界展示美好中国。成立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开展全方位、多语种、融媒体、多终端的对外传播。比如,围绕南博会、旅交会、腾冲科学家论坛、2023全球华商聚云南活动、世界媒体峰会等开展重大主题外宣;围绕中老铁路通车,开展“中老情·幸福路”网络国际传播活动,促进路相通、心相连、情相投。云南将主动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工程,打造更多文化交流窗口和海外传播阵地,努力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

  深化对外人文交流,推动更高水平文化开放。依托省内高校非通用语言文字资源和人才优势,参与做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缅甸语、印地语、尼泊尔语、孟加拉语、老挝语等语种的翻译出版。精心举办“跨国春晚”“美丽中国·七彩云南”以及“花好月圆”跨国中秋晚会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生动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云南将深入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积极参与2024“中柬人文交流年”活动,持续开展“游云南 看吴哥”等主题推广活动,精心组织系列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联合打造精品大型文艺文化演出项目,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民心相通,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周边国家的吸引力影响力。

  创新开展边境外宣,打造共建共享发展样板。持续开展“国门文化”建设,建设一批国门学校、国门书社、国门文化交流中心、国门文化友谊广场,举办“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中缅胞波狂欢节”等活动,在周边实施92个“小而美”民生项目,直接受益民众260余万人,增进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认同,加深对中国的友好情感。云南将发挥与周边国家地缘近、文缘深、商缘广、人缘亲的优势,创新开展更多特色鲜明、富有实效的边境外宣活动,深化开展跨境旅游合作,联合开发文旅新产品新业态,以云南之窗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11日 06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