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锦绣中国年】河北井陉:万紫千红舞太行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锦绣中国年】河北井陉:万紫千红舞太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2-18 04: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锦绣中国年

  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夜幕降临,花灯亮起,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坡头村的新春“游灯会”开始了。

  “哎……嗨……”一声呼喊结束,村内小广场上,音乐响起,红伞开合,手绢飞旋,绿扇绽放,十几名表演者依次排开,跳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

【锦绣中国年】河北井陉:万紫千红舞太行

井陉拉花通常扮相俊美,具有鲜明的北方秧歌特色。闫志国摄

【锦绣中国年】河北井陉:万紫千红舞太行

井陉县职教中心内,准备进行井陉拉花演出的学生们在化装。闫志国摄

  年过七旬的带队表演者安五生左手擎伞、右手执扇,动作灵动,舞姿洒脱。他一边舞蹈,一边哼唱:“梅开五福地,花绽七彩虹;乡韵曲之本,乡风舞中魂;乡音不绝万年欢,陉山奇秀蜡梅红……”

  “音乐鲜明,舞蹈也极富特色,在别处可见不到……”来自南方的游客张昕宇专程“掐着点”赶到这里,为的就是体验地道的“北方年味儿”。

  作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民间舞种,井陉拉花于明清时期产生并流传于井陉县一带,是“游动文化”和“大山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凭借特色鲜明的音乐与舞蹈,井陉拉花入选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井陉县也因此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拉花之乡”。

  “拉花艺术的形成,与井陉县的地理环境、经济历史紧密相连。”井陉县文旅局副局长王雪梅介绍,井陉县位于太行山区,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连年的战乱迫使百姓们携儿带女背井离乡逃荒在外,他们在大街上边走边唱、述说苦情、乞求施舍,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有定性的乞讨形式——“拉荒”。因为“花”与“荒”为地方谐音,后来就叫作“拉花”。

【锦绣中国年】河北井陉:万紫千红舞太行

井陉拉花以“拧肩”“翻腕”“扭臂”等舞蹈动作为主。王保龙摄

【锦绣中国年】河北井陉:万紫千红舞太行

石家庄市井陉矿区人民广场,当地群众跳起井陉拉花。梁子栋摄

  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以“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风格刚柔相济、粗犷含蓄。“虽然属于秧歌,但是咱们的拉花风格独特……”王雪梅介绍,一方面井陉拉花多采用流传在民间舞蹈中通用的道具,如彩绢、彩扇、伞、鞭、太平板等。另一方面,井陉拉花的音乐既有河北吹歌的韵味,又有民歌、民间曲牌和戏曲曲牌的音调,其节奏鲜明,风格刚而不野、柔而不糜,与拉花舞蹈沉稳、豪迈的风格交相辉映,乐舞融合,极富观赏性。

  充满民间特色的井陉拉花,是从广袤土地中开出的绚烂之花,接地气,有生命力,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在井陉县,有“上到九十九,下到蹒跚走,井陉拉花遍地扭”之说。穿行于井陉县各地,井陉拉花的身影无处不在。幼儿园的孩子从小就接触拉花,学生的课间操扭的是拉花,老年人跳的“广场舞”也是拉花……近年来,井陉县成立了井陉拉花艺术研究会,组建井陉拉花艺术团,建立多个井陉拉花艺术培训基地,并将井陉拉花列入当地中小学教学课程。此外,每年井陉县民间艺术节期间,还会专门举办井陉拉花大赛等,让井陉拉花这种喜闻乐见的民俗舞蹈,变成了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在井陉,拉花这种从民间提炼而来的艺术形式,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她身上饱受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气神亦得到了延续,当地人的气质品性也融在井陉拉花的一招一式里。62岁的井陉拉花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香瑞说:“井陉拉花是逃荒途中形成的舞蹈,一路上大家相互扶持,虽然艰辛,却从没有失去希望,拉花背后的意蕴,就是井陉人的精神宝藏。”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18日 10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