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新春走基层】
光明日报记者 丁一鸣 常 河
腊月二十四,南方小年。天刚亮,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玉米试验田一片静谧,一人多高的玉米株青翠挺拔。
“今天的任务是分区域考察性状并授粉,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今晚老师给‘加鸡腿’!”说话的是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生物学博士马忠先,话音刚落,一群“草帽”钻进玉米田,很快没了影儿。
玉米育种周期长,为了加代选育,近年来,“夏天在安徽,冬天跑海南”几乎成了马忠先的常态。
“太阳一出来,花粉就开始散落,必须得尽快授粉!”马忠先手上麻利地进行着授粉操作,眼睛还时不时盯着师弟师妹们的动作,“每一株玉米都是团队的心血,你手上稍一哆嗦,就可能浪费了一份好材料。”一个简单的授粉动作精确重复上百次,没一会儿,“师弟”严海东便感到胳膊“酸得抬不起来”。
夕阳西下,一顶顶“草帽”钻出玉米地,个个脸上满是汗迹,成了“大花脸”。“回头看看,咱的课题正在茂盛生长!”站上田埂,夕阳将“草帽”们的身影拉得很长。
在安徽和县,连日雨雪没能阻挡一群“胶鞋”的步伐,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团队正忙着观察记录乌菜和小白菜低温下的农艺性状。“功夫不负有心人,最近团队的‘不结球白菜高效育种技术创建与系列新品种选育’通过了权威专家成果评价,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老百姓的‘菜篮子’又稳当了些!”鞋袜被雪水浸透,团队成员刘有志冷得瑟瑟发抖,可眉宇间的骄傲难掩。
除了奔走在田间的“草帽”和“胶鞋”,今年寒假,安徽农业大学还有3000多名“白大褂”留守实验室,奋战在科研一线。
尽管已经保研,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学生张佩璇依旧整天泡在实验室。“爸爸妈妈,小年快乐!你们看这些小苗,都是我的‘宝贝’呢!”和培养箱里的转基因杨树苗合了张影,张佩璇发了一条祝福信息给父母。
“你也是我们的宝贝,祝宝贝科研快乐!”片刻后,张佩璇父母回复道。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05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