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新时代文化地标】
光明日报记者 李洁 张哲浩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那个灯,哎呀带上的那个铃子哟噢,哇哇得那个声……”神奇的黄土高原,孕育出中国音乐中极为独特的表现形式——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博物馆开馆庆祝演出现场。榆林市榆阳区文旅文广局供图
陕北民歌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劳动人民“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吟哼吼喊出的山野之声、里巷之曲,它根植于民间、来源于民间,窑洞、沟梁、羊群、骡子都是创作元素,山坡、沟洼、田野、村落皆为表演舞台,它是反映黄土高原地理和社会历史变迁的陕北文化艺术。
2018年5月,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崭新的文化地标——陕北民歌博物馆在陕西榆林正式建成开放。这座总面积约11800平方米的建筑,融入了陕北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作为全国首家陕北民歌博物馆,这也是榆林市榆阳区加快“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上一道道那坡勒坡,嗨呦呦嗨,下一道道梁……”刚踏进陕北民歌博物馆,便被一声欢快嘹亮的陕北民歌所吸引,只见一位陕北民歌非遗传承人正在为游客演唱信天游《上一道道坡坡下一道道梁》。
陕北民歌手胡俊成正在为观众展示陕北民歌《脚夫调》。光明日报记者 李洁摄
在博物馆序厅,初次参观的游客可以通过大型360度现代化空中影院领略陕北民歌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从祈祷清风细雨救万民的虔诚《祈雨调》,到如临其境感受九曲黄河风情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再到硷畔上一步一回头感怀离别之情的《三十里铺》等经典民歌,在歌声中品味陕北民歌的丰富内涵,走进陕北民歌的时光隧道。
陕北民歌博物馆布设了传统陕北民歌展区、革命历史陕北民歌展区、新时期陕北民歌展区、陕北民间音乐艺术展区、陕北民歌研究专题展区等六大展区,还配套了陕北民歌培训中心、体验中心、交流中心、录音制作中心等相关板块,是一座集民歌研究创作、培训交流、演艺推广、产品研发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也是全国最大的陕北民歌文化产业发展中心。
陕北民间音乐艺术专题展厅展出的陕北传统唢呐演奏场景。光明日报记者 李洁摄
为抢救、保护、传承、弘扬陕北民歌,陕北民歌博物馆收集藏品6433件(组),电子数据库存储数据资源13052.46GB,包括陕北民歌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文档等入库资源128122条。“我们积极响应国家数字文化发展战略部署,与陕西师范大学、榆林学院、人民音像出版社等单位合作,推进陕北民歌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陕北民歌博物馆负责人呼高军介绍,“我们还开发了VR、AR等人机互动科技手段活态化展示,在不同场景常态化配备陕北民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现场演唱,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多种陕北民歌的不同风情。”
依托优良的文化区位优势、广泛的社区文化互动市场与丰富的民歌文化资源,陕北民歌博物馆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承载着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开设了成人、少儿各类培训班,教授陕北民歌、陕北秧歌、陕北腰鼓以及民族器乐等非遗文化课程,截至目前,受众已达7万多人。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日期间,陕北民歌博物馆还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非遗展览展演等活动,让人民群众共同关注和参与陕北民歌的传承保护,共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自开馆以来,陕北民歌博物馆接待线下线上游客超过200万人次。
陕北民歌博物馆演唱员为游客表演陕北秧歌。陈烜瑶摄
陕北民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华夏艺术文化长河中最具生命力、最为激越的篇章,是黄土高原上绽放的一朵绚丽多彩的文化奇葩。贺敬之曾说,“一切来自人民并为人民而创作的作品和由它们组成的艺术长河是不会断头的”,从黄土地里孕育、成长起来的陕北民歌也一定会永久延续着它的生命之火、艺术之光。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6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