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 赵嘉伟
金秋十月,记者走进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菖蒲塘村,田地里闪耀着点点金黄。“这金色可不是稻谷哩。”菖蒲塘村驻村第一书记唐金生拉着记者走近一瞧,原来是一个个硕大饱满的香柚躲在宽大的绿叶后面,露着“头”呢。
菖蒲塘村村民挑着满担的水果庆丰收。吴东林摄/光明图片
“上个月村里的猕猴桃‘绿色产业’刚刚瓜熟蒂落,这不马上就要迎来‘金色产业’香柚的采摘季,空气里的果香是一个月换一茬呐。”望着随山势铺开、一片接着一片的猕猴桃园、柚园、刺葡萄架,唐金生兴奋地说,“现在我们走上了发展壮大果苗产业的好路子,十年间,村民收入翻了4.9倍,村集体收入翻了70倍。”
“少地、缺水,这里曾经是附近有名的穷沟沟。”菖蒲塘村原村支部书记王安全回忆道,当时村民们仅靠种植水稻、玉米维持生计,看着村里家家户户过得拮据,王安全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穷则思变,一次到当地县农科所参观学习后,王安全瞄上了水果产业并带头试种蜜橘,挂果成功后,更是带动村民学习技术、考察市场,让村民赚到了“第一桶金”。近年来,菖蒲塘村的村民抓住“科技”这把发展金钥匙,跑市场、搞科研、做电商,找到了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致富路子。
一大早,村民田儒兵站在自家园内,正仔细检查猕猴桃树嫁接枝的生长情况。“可不是吹牛话,我这果子,个头大,甜得掉牙。”十多年前,田儒兵还在上海的一家电子厂打工,如今已成为村里的种植大户,“在家一年收入能有十来万,不比打工差。”
菖蒲塘村村民正在采摘柚子。吴东林摄/光明图片
“果子好,秘密在这枝上哩。”田儒兵向记者介绍,2011年他刚从上海返回老家,多年没在村里干过活的他,一度陷入了迷茫。2013年,他开始种植猕猴桃,同时跟着老书记王安全学习嫁接技术。“最开始种植的是从外面引进来的米良一号猕猴桃品种,虽然相比普通猕猴桃要大要甜,但是种植管理成本较高,售价较贵,销量很难上得去。”2021年,田儒兵从外地觅得一种好苗木,便开始琢磨起猕猴桃品种培育,搞起了农业“科研”。经过两年的培育,改良出来的果种上市早、个头大、口味甜,管理成本还下降了不少。
“不光果子能卖出个好价钱,这果枝更是‘宝贝疙瘩’。春天种,冬天收,一株苗木就能卖六七块钱,一亩地能卖八千多株,两亩地就是十万元左右嘞。”田儒兵把自己花费数年时间培育出来的成果称为“蜜香金果”,盘算着产业带给他的巨大收益。然而,他并没打算就此安心“歇歇脚”,反倒是笑呵呵地说:“市场变化快,我还要继续钻研,培育出更好的水果。”
“谁说农民不能搞科研?”“人人都是技术员。”村里的人面对专家,不犯怵,靠的正是自己的“绝门技艺”。除了田儒兵,村民丁清清也通过芽变成功选育了无籽猕猴桃,申请了国家专利,并在湘西州范围内推广。把技术变成钱,村里带出了一大批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目前,村里有省州县科技示范户268户,初级农技师职称48人,中级农技师职称21人。村里还组建了一支“女子嫁接队”,对外输出苗木嫁接技术服务,短短几年时间,这支队伍足迹遍布湖南、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等地,人数壮大到247人,收入超1000万元。
在菖蒲塘村,不仅有这样一支懂技术、会钻研的“科技农民”,还有一支跟得上时代、懂得潮流的“电商青年军”,他们通过手机和网络,把村里的果苗推销到全国各地。
2010年,村民向黎黎从湖南长沙念完大专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创业。“刚回到家,就遭到了父母的激烈反对,他们想着,好不容易把自家娃送到大城市读书,又回来当农民。”为了表明自己留在家乡的决心,她跟父母立下了“三年之约”,一定踏踏实实在村里干一番事业。2015年,向黎黎建立“凤凰古城红心猕猴桃基地”网站,利用凤凰古城的名气提升菖蒲塘村猕猴桃知名度。“第一年就赚了18万块钱,还清了创业贷款,还赚了几万块钱。”2016年,向黎黎开始种植苗木并在网上销售,还帮父老乡亲“带货”,生意越来越火爆,2022年全年销售额达到50万元。
如今,菖蒲塘村电商从业人数超过50人,年创收800多万元。搭乘电商的“快车道”,菖蒲塘村的水果苗木产业叫好又叫座,品牌效应越来越显著,很多客商认准了“菖蒲塘”三个字。“从传统水果销售到通过科技和旅游做大做强水果产业,从卖果子到卖技术,菖蒲塘人敢吃苦、敢尝鲜,在青山绿水间掘金致富,在田园乡村中构建幸福家园。”菖蒲塘村党支部书记周祖辉说。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6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