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主题教育在基层】
呼应民声总关情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在主题教育中探索“暖心走访”机制
光明日报记者 常河 丁一鸣
筛子市小巷道整体改造后,薛阁街道谯陵社区居民董影再也不用担心夜间出门会踩进泥坑;十八里镇侯桥村村民马志亮发现村里一下安装了40多盏路灯;魏岗镇赵庄社区居民盼望已久的水泥路终于修好了;闲置场地成了休闲文化广场,五马镇五马村村民李淑侠和伙伴们的广场舞跳得更欢快……
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古井镇杨楼村进行下水道施工改造。图为党员志愿者在施工现场劳动。资料图片
这些令群众开心的事,源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探索创新的“民声呼应·暖心走访”工作机制。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谯城区精心制定主题教育理论学习计划安排,将区直单位中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一并纳入区委读书班学习,实现“关键少数”全员参与;结合青年党员、流动党员、年老体弱党员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中的党员等4类群体实际,推行个人自学、网络助学、上门送学、结对帮学等模式,“量体裁衣”制定不同“学习菜单”,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确保学习全覆盖、无死角。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区已组织578名党务工作者到1231名党员家中送学帮学。
在此基础上,谯城区探索出“暖心走访”机制,通过设置问卷“菜单”,推动万名干部带着问卷走村入户开展大调研,察民意、访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用走访机制推动一个个民生诉求变成一件件民生实事,成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筛子市街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多条巷子路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一下雨泥泞不堪,遇到大雨,积水容易倒灌进居民家里。“过去不仅出行难,积水生杂草,蚊虫乱咬人,天一黑,大人很少出门,更不敢让小孩出门。”董影回忆说。
安徽亳州谯城区美景。高斌摄/光明图片
筛子市街巷路面破损、排水不畅等问题,不仅是群众的“烦心事”,也是党委、政府的“揪心事”,但受制于资金、政策等因素,情况一直未能明显改善。不久前,谯陵社区党委书记马会子在入户走访时,居民再次把这件“烦心事”提了出来。
“社区干部多次到实地走访,对需修缮的道路进行丈量统计,制定解决方案逐级上报,最终区里将该街巷问题纳入片区改造项目并给予资金支持。”马会子说,目前改造项目已全部完成,惠及居民160户400余人,群众的“烦心路”变成了“暖心路”。
“暖心走访”收集问题进而推动问题得到高效解决,是开展这项行动的关键点和落脚点。“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谯城区委书记周霄说,“我们之所以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仍然下大力气努力补足历史欠账,就是考虑到这既是历史使命,我们责无旁贷;也是发展趋势,我们退无可退;更是治理之需,我们别无选择。”
“现在路面整洁、排水通畅,还安装了路灯、监控,巷子的墙壁也粉刷一新,没让我们这些居民掏一分钱。”董影高兴地说,“路好了,环境美了,晚上巷子里也热闹了,真心感谢党委、政府的‘暖心走访’。”
“以前一到晚上黑乎乎的,也不愿意出来;现在路灯安装好了,亮堂堂的,晚上出来走动走动拉拉呱心情更舒畅,跳广场舞的人也多了。”马志亮说。
十八里镇侯桥村村民组长在走访时,有居民反映家门口没有路灯,夜晚出行不方便,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了解到情况后,侯桥村村委会立即安排人员到居民家中走访摸排和实地查看,及时制定方案,最终确定路灯安装点位。目前,40盏路灯已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
据了解,第二批主题教育中,谯城区要求全区党员干部始终“带着态度”“带着方法”“带着目标”开展工作,让群众工作更主动、服务模式更系统、问题办理更高效。
“一次上门将走访问题全部做完,把以前需要重复协调联系的内容‘合并同类项’。这样,基层干部减了负,上门入户也有了抓手。”谯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朱义军说。
五马镇五马村有村民反映,镇上应适当增加群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建议将五马集老街南头、311国道北侧一处闲置场地利用起来。第二批主题教育中,该镇党委通过走访调研后,将该闲置地纳入文化广场改造项目。今年国庆节前,投入使用后的文化广场成为附近群众的好去处,一到晚上,村民们就在这里跳跳舞。欢快的是群众,欢腾的是村庄。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5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