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一轮秋影转金波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9-29 05: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治旱兴农,让成果绘在丰收大地——

一轮秋影转金波

光明日报记者 张亚雄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这些日子,在山西省寿阳县景尚乡景尚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孙东宝正带着几名学生在试验玉米地里监测取样。

  “这是我在寿阳站过的第16个中秋节了,每年如此。”自2007年硕士毕业后,孙东宝一直坚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山西寿阳旱作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寿阳站”),与山西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带领数十名研究生开展长期性基础性数据监测、旱地农田作物高效用水技术研究、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等,每年累计在站时间长达10个多月。

  中秋节前后正是秋粮收获、播种冬粮的关键时期。作为寿阳站现任执行站长,16年来,山东汉子孙东宝舍弃了许多与亲人团聚的机会,以他乡为故乡,与庄稼为友、泥土为伴,和同事们一起建立了系统的旱地农田基础数据库,为旱地农业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原始资料。

  旱作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199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老一辈科学家积极响应国家旱作农业科技攻关号召,以晋东豫西旱地农田生态系统为对象,长期开展旱地农业的定位观测、科技攻关、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等。

  “旱地是粮食安全稳压器,推进旱地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寿阳站第二代科技工作者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说,“目前,在全球,旱地约占全部耕地的81%,贡献了约60%的粮食;在中国,旱地约占50.3%,贡献了约46%的粮食。”

  治旱兴农,源于“旱农人”对“旱地生金”梦想的不懈追求。据梅旭荣介绍,32年来,寿阳站坚持以服务“三农”主战场为己任,以寿阳站为平台,瞄准“蓄住天上水,保住土中墒”的目标,牵头整合优势科技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在旱地生态环境要素监测、降水高效利用基础理论探索、关键技术攻关和区域发展模式集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将论文写在秸秆果穗上,把成果绘在丰收大地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扎根旱地、薪火相传。“寿阳站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旱地农田生态环境要素监测、作物耐旱节水机理、降水高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和区域综合发展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重大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旱作农业科学的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说。

  中国农民丰收节刚刚过去,而今,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里,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让孙东宝更深切地感受到身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自豪。望着漫山遍野金灿灿的丰收美景,孙东宝说:“这份事业,我会义无反顾地做下去。”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29日 08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