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丁一鸣 常河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1200多年前,失意的李白在秋浦河畔寄情山水,写下千古名篇。
秋浦,因秋浦河过境而得名,即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享有“千载诗人地”盛誉的池州,不仅有李白笔下“水如一匹练”的秋浦河,还有杜牧笔下“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并坐拥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
好山好水好风光,是新时代池州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的缘由和底气。近日,记者沿着这条“流淌着诗的河”一路寻访,试图解读池州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密码。
电商直播到田间。吴双启摄/光明图片
一家电子科技企业生产车间。资料图片
池州市黄精产业带头人(左一)在田间进行技术指导。王筱艾摄/光明图片
平天湖望华楼 资料图片
1.绿色铺就发展底色
登录“河长通”App、定位、拍照、上传文图……作为池州市东至县花园村的一名村级河长,巡河是金孝杰每天的“必修课”,“不仅要完成巡河记录,还要对问题进行跟踪问效,防止反弹”。
作为一座“水上城市”,池州河湖众多,长江流经池州145公里、岸线长189公里,全市中小河流达238条,常年集水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19个,管理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池州全面推动建立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河湖长组织体系,设立各级河湖长2057名,当前已基本实现全市所有水体全覆盖。“全市已累计巡河巡湖24万余人次,排查解决各类环保问题4000余个。”池州市河长制工作处负责人方曙祥介绍。
“原先咱靠水吃水,现在咱靠水护水。”驾着巡护船,池州市东至县渔政执法中队巡护员张根友开始了一天的巡江执法工作。2019年,“老把式”张根友“洗脚上岸”,完成了从“吃水”到“护水”的身份转换。
“小时候经常能看到江豚,谁承想后来竟成了稀罕物,不过现在它们又回来啦!”张根友告诉记者。根据2022年科考数据,在长江池州段栖息的江豚种群数量已超200头。禁渔以来,长江池州段鱼类单体体长平均增长超过150毫米,单体体重平均增加100余克。此外,过境洄游的鱼类也增加了30多种,禁渔效果初步显现。
池州还是安徽省首批推行林长制的试点市之一,并率先出台了工作方案,建立起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林长制组织体系。“欢迎来到天然氧吧。”站上山包,池州市贵池区唐田镇八一村护林员李有苗深吸一口气,对记者说。为提醒村民保护森林、预防火灾,他还精心制作了各类标牌置于路边,“巡林无小事,这万亩山林可就是金山银山呐!”
据了解,今年以来,池州全市各级林长完成巡林任务3072次,巡林里程达8433公里,发现并解决生态保护和林业建设问题1500余个。
2021年,池州成功申报全国首批、安徽首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按照“以水定绿、依水布绿”原则,池州已全面完成17.7万亩目标任务并通过验收。一个个围江工厂变身生态廊道,成为市民争相前往的“网红打卡点”。
当前,池州境内拥有各类景区景点300余个,森林覆盖率达60.6%,大气环境质量稳居安徽前列,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生态是池州最鲜明的特色、最闪亮的名片,绿色发展是池州最强劲的动力、最响亮的旋律。”池州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田昕表示。
2.绿色成就产业成色
鱼和熊掌何以兼得?池州给出答案——绿色发展!
在“生态立市”战略指引下,近年来,池州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不断培育壮大环境友好型的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新兴产业,招引培育了一大批“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企业。
十年间,池州经开区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从无到有,现已集聚上下游企业百余家,逐步形成了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设备材料、终端应用的半导体全产业链。
“目前,我们在液晶面板和半导体设备核心零部件制造、精密涂层等技术领域已实现100%国产化。”位于池州经开区的高芯众科公司负责人辛长林向记者介绍。
此前,半导体及液晶面板高端核心设备约90%来自国外,国内面板及芯片生产商除了购买设备,后续还要投入大量运维费用。如今,高芯众科通过自主研发,提供电极新品制造、精密涂层及材料服务,为国内厂商降低了生产成本。
除了高芯众科,一批掌握了“独门绝技”的半导体生产制造企业纷纷落户池州:安芯电子GPP芯片(小尺寸晶圆)制造项目填补安徽空白;钜芯半导体光伏发电保护芯片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铜冠铜箔5G通信电子铜箔填补国内空白……半导体产业基地相关负责人张信方介绍,去年该基地实现产值178.1亿元,增长31.6%,增速连续三年稳居全省前列。
2020年,池州经开区成功创建安徽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截至目前,园区拥有外资企业30余家,投资来源主要为韩国、日本等地。
“园区有不少韩国技术专家,因此我们高标准打造了中韩国际客厅,在设计上既体现两国文化又兼具池州特色,并配套了韩国超市、韩国餐厅等,将这里打造成为池州对外展示的窗口和国际交流的平台。”中韩产业园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志立介绍。
今年以来,池州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已先后两次赴韩国、日本考察对接,达成意向合作项目6个,意向投资总额超1亿美元。
“不来不知道,池州的半导体产业链果真令人刮目相看!”近期赴池投资的深圳锐欧光学董事长沈福根说。
3.绿色绘就富民本色
牯牛降,因山形酷似一头牯牛从天而降而得名。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池州市石台县的牯牛降景区,阵阵清风袭来让人顿感凉爽。“景区平均温度要比外部低5度左右。”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景区峡谷中水流平缓,清澈见底,孩子们手持水枪追赶嬉戏,家长们纷纷打卡拍照留念,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咱们牯牛降负氧离子平均值高达每立方米7万多个,是清新空气标准的70倍,来了最好的运动就是大口吸氧。”景区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牯牛降景区围绕生态康养、运动休闲、研学科普等产品业态,以“生态牯牛降、天然氧吧地”为主题特色,持续开展长三角康养旅游嘉年华、“皖美山水”骑行赛、非遗旅游节、登山节、泼水节等主题活动。今年以来,该景区游客数量逐月攀高。
不只是首批“中国天然氧吧”之一,石台县还是闻名全国的“富硒县”,被誉为“中国生态硒都”。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石台县足硒富硒面积占县域面积的83.94%,是安徽唯一、全国不多的富硒地。
石台硒米生产基地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多数土壤天然含硒,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有机农产品控制标准。石台县因势利导,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和基地化建设,严格按照传统农耕方式,以腐熟农家肥为底肥,采用生物防虫、人工除草、稻鸭共育术,引用纯净无污染的山泉水浇灌,规范生产出的天然硒米口感清香、营养丰富。
与此同时,当地还积极开发富硒黑木耳、硒米酒、富硒葡萄、富硒草莓、富硒黑猪肉、富硒土鸡蛋等农副产品。据了解,目前石台县已开发富硒土特产8大类100多个品种,硒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
“游客们可都是奔着咱家‘硒餐’来的哟!”进入旅游旺季,位于石台县仙寓镇大山村深处的珍硒山庄天天满房,老板陈珍忙得脚不沾地,“长三角的游客们来咱这天然大氧吧,一住就是好几天,临走了还要装一后备厢富硒土特产,咱忙也开心!”
在大山村,村民们纷纷吃上了旅游饭,全村现有民宿近200家,效益较好的民宿年经营收入超过30万元。去年,大山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40万元。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今年上半年,石台县共接待游客量5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87亿元。“石台,只此青绿,值此青绿!”石台县文旅局局长刘海燕说。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04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