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3000万字村志记录乡愁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3000万字村志记录乡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9-03 06: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张士英

  “都说你是鲜花盛开的地方,谁知你曾是抗日的战场,传情报、送军粮。前辈鲜血染透一座红色的村庄……”在黑龙江省鸡西市城子河区长青乡新阳村,寥寥数句村歌,勾勒出当年抗击日寇时,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峥嵘岁月。

  翻开编纂出版的《鸡西村志》,在新阳村篇里,详细记载了村民邱荣昌、邱凤玖、邱凤祥父子三人加入抗日队伍,把家变成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的联络站和后勤补给站,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接待抗联干部和家属,为抗联队伍搜集传递情报、送军粮、看护秘营的故事。“依据村志记载,我们把邱荣昌旧居进行了修复和改造,打造成抗联四军地下交通站遗址,现已成为鸡西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阳村党支部书记方正智说。

  为记住乡愁、留住濒临消失的乡村历史,2017年鸡西市政协组织编纂《鸡西村志》。历时4年整理,这部多达50卷、3000余万字的《鸡西村志》记录了鸡西9个县(市)区、48个乡(镇)的459个行政村、1130个自然屯的历史、地理、交通、旅游、物产、资源等基本情况。

  “5000余人直接参与编纂工作,1万余人被采访并提供线索和资料。”鸡西市作协主席邹本忠负责部分村志的统筹工作。他介绍,参与编纂村志的人员,主要是生活在本乡本土的村民,也有走出乡土的文化人和退休机关干部,他们将鸡西的历史和老人口口相传的记忆整理成文字。

  “鸡西的广大农村群众曾经以血肉和生命的代价支持了东北抗联,曾经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流离迁徙,曾经迎来东北解放的第一缕曙光,曾经在新中国成立后创造出农业发展的奇迹,曾经在和平建设时期为祖国贡献了千万吨的优质粮食。这些鲜活的史实不应消失。”鸡西市政协主席郑野岩表示,《鸡西村志》的编纂正是对乡村历史文化的抢救性保护,为鸡西人民提供了一个传承历史的载体和媒介,激励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找得到乡思。

  一部村志就是一部乡村变迁史。“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后,不仅不收钱,国家还给补贴,大家都抢着种地。那时谁家买个彩电都是天大的事,现在大家买啥家电都稀松平常了。”虎林市虎头镇虎头村老支书姜元增感慨,老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从负债126万元,到现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7.13万元,新阳村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依托村志的整理,很多新阳村的年轻人了解到村里披绿生金的“华丽转身”。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03日 0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