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影视创作与非遗传播双向奔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影视创作与非遗传播双向奔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8-23 08: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视听观察】

  作者:李凯睿 李齐乐(均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研究部编辑)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在制作“玄鸟生商”场景中的“玄鸟”道具时,融入潍坊风筝扎制技艺;《蜀绣新意思》《非遗里的黄埔记忆》等纪录片展示了传统技艺的古今之变和闪耀至今的时尚风格;《后浪》《正好遇见你》等剧集用丰富的视听语言和新颖的影像故事展现中医、缂丝等非遗技艺……近期热播热映的影视剧中非遗元素频频亮相,引发了业界的关注。非遗文化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拓展了创作的思想深度与内容广度;反之,影视创作思维介入非遗文化传播,也为非遗文化的开发、传承提供了新思维、新路径。影视从业者看到了这一领域的潜力,纷纷将创作视野聚焦非遗领域。影视创作与非遗传播双向奔赴、共同发展,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热潮。

影视创作与非遗传播双向奔赴

  非遗元素频现荧屏银幕

  带有非遗元素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荧屏银幕上,在年轻人中掀起一股“国学热潮”。如《芝麻胡同》中的酱菜工艺、《梦华录》中的茶百戏、《去有风的地方》中的白族扎染……这些作品以考究的细节还原非遗之精、以精妙的镜头语言展现非遗之美,巧妙地把非遗元素与剧情讲述结合起来,令观众耳目一新,让非遗文化随着剧集的播出一起“破圈”。不过,这些影视创作的非遗书写还停留在为剧情服务的阶段。它们多以非遗元素为叙事切入点,着重于展现非遗文化的基本样态,同时,观众对剧中非遗文化的讨论也主要处于“美”与“奇”的浅表层面。

影视创作与非遗传播双向奔赴

  近日推出的多部影视作品突破了这种创作局限,不仅提升了作品中非遗元素含量的“浓度”,还实现了将非遗文化展示从单一元素升华为整体融合。如《后浪》以青年一代传承中医文化为切入点,从中医药大学教授任新正心系传统文化传承、辞职创办中医传承班,到冒冒失失却率真善良的少女孙头头师从任新正、开启了传承中医的求学之路,该剧不仅带领观众跟随主人公一起学习中医知识、理解中医理念,还探讨了年轻人如何通过中医之道领悟做人之道,实现了中医文化与剧情发展、人物成长的有机融合。《正好遇见你》更是直接将非遗文化的传承故事与影视制作行业的职场故事相结合,讲述编导鱼在藻、文物专家陶唐为核心的影视制作团队创作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承》,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的故事。节目中一个个精彩纷呈的非遗故事,不仅向观众呈现花丝镶嵌、沪式旗袍等十余种非遗技艺,更让观众看到一位位非遗传承人在传承之路上的初心与坚守。

  这些作品跳出了以往影视创作碎片化呈现非遗元素的惯常思路,通过影像叙事“系统化”展现非遗文化,“活化”非遗传承,实现了从展示非遗元素到聚焦非遗题材的创作转向,从而让观众对非遗文化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感。

  非遗传承与当下紧密连接

  影视创作在展示非遗文化上的创新,还体现在创作理念的大胆突破方面。诸多作品一改以往非遗题材创作多聚焦非遗传承人的艰辛不易,着重展示非遗文化在当下社会面临的发展危机的思路,将视角放在诸如非遗技艺代际传承中老中青几代人不同理念的交流碰撞,非遗传承人在传承非遗技艺过程中收获的幸福感、满足感等与当下紧密连接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趋势。如《正好遇见你》展示花丝镶嵌技艺时以父女矛盾为切入点:热爱花丝镶嵌技艺的女儿以为父亲重男轻女,不愿将绝活传授给她,实际上父亲深知花丝镶嵌的辛苦,希望女儿能不被这种艰辛束缚,生活得更轻松一些。这个故事让观众看到了当下年轻人对非遗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和热爱。《最食人间烟火色》设置了银行客户经理司清与手工匠人景琛两个身份、背景、性格有天壤之别的人物,在讲述他们冲破阻碍、甜蜜相恋的梦幻故事同时,让当代都市人在消费文化中产生的精神焦虑与非遗文化给人带来的精神富足感碰撞,激发观众思考生活方式、人生价值等深层议题。

  近期涌现的影视剧还在故事结构的设计上做文章,用如今观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述非遗故事。如《芝麻胡同》以一缸非遗酱菜交代出剧作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角鲜明的性格特色,使作品节奏更加简洁明快。《后浪》则采用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作为故事章节,借此引申出相对应的中医文化、传统仪式等,并围绕其展开剧情。《正好遇见你》以“戏剧+综艺+纪录片”的叙事形式,在文化节目录制过程中穿插一个个精彩动人的历史小剧场。

影视创作与非遗传播双向奔赴

  今天的非遗是过去的生活,过去的非遗需要走进今天的生活。因此,影视创作只有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作品中不断强化传统非遗和现代生活的连接,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将深奥的知识、复杂的工艺、广博的文化转化为具有感染力的故事,考验着创作者的艺术功力。恰好,近期涌现的作品将非遗文化巧妙地融入到故事讲述中,使其承载了更多的叙事功能,进一步拉近其与当下观众的心理距离,激发了观众的观赏热情,提升了参与感、认同感和获得感。

  非遗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非遗文化为影视创作提供了素材富矿,而影视创作又为非遗文化传承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随着这一系列影视作品在观众中走红,戏外各种非遗衍生品开发也如火如荼。从观众纷纷在现实生活中下单《梦华录》中女主角的拿手饮品,到游客奔赴云南大理体验《去有风的地方》中的白族扎染,与剧情相关的非遗衍生品应运而生,并在产品类型、营销模式等方面进行多元探索,成为剧中时空与当下百姓生活连接的情感纽带。

影视创作与非遗传播双向奔赴

  

  还有一些片方和创作者致力于通过衍生品开发,让非遗文化从镜头画面中走入人们的生活中。比如《后浪》通过对中医文化的青春叙事表达,激发青年观众对健康的关注,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股探讨何为健康生活方式的热潮。《正好遇见你》以苏州为主要取景地,选择的非遗技艺也大多在江南地区诞生、流传。该剧播出以后,很多年轻人到苏州打卡旅游,体验非遗文化。出品方还联合相关旅游机构打造了专属研学线路,让观众同剧中人物一起,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并逐渐爱上非遗文化。

  作为影视创作与非遗文化双向奔赴、迭代而生的产物,当下非遗题材影视作品虽然创作理念、表达方式有所创新,但在如何更好地平衡非遗文化与情节设计上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创作在情节设计与整体质感的把握上略显不足,导致故事有些悬浮,缺少人间烟火气和真实感。不过,从整体收视、票房与观众反馈上来看,这场“双向奔赴”取得了积极的效果。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多元化的传播与推广,非遗文化可以继续借影视剧这一大众文化产品的“东风”,在实践中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希望创作者们再接再厉,将传统文化内容与当下新的创作理念、新的讲述视角、新的传播形态相结合,碰撞出更多美丽的火花。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23日 15版)

[ 责编:李昱莹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