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人才是第一资源·笔谈】
作者:石勇(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
人才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智力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9年来,三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团打造区域人才一体化共同体,推动人才发展生态不断优化,促进人才协同动能持续释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强大人才驱动力。
盘活人才一体化“大棋局”
京津冀是全国人才高地,但域内人才分布与流动并不平衡。长期以来,首都效应所导致的人才“极化现象”十分突出,津冀处在引才留才的“下风口”,域内人才冗余与人才短缺并存,影响了区域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重构,成为制约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堵点。
只有收起自家“小算盘”,融入区域发展的“大棋局”,才能推动人才良性互动。2017年,京津冀三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布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铺就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顶层架构。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协调机制、“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综合示范区、雄安新区“引才飞地”等人才发展改革新政的出台,助推了区域人才政策衔接、人才资质互认、人才服务标准协同。
雄安新区肩负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标杆的重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离不开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支撑。2018年以来,来自中央国家机关以及津冀地区的300多名干部人才奔赴雄安,支持雄安建设。京津两地职业院校也积极对接雄安,培养输送了大批高质量技能人才。随着北京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等疏解项目的陆续迁入,大批高端人才来到雄安,为雄安教育、科技、医疗、文化的高标准建设注入源头活水。而高新技术创业人才的涌入,则让雄安新区成为投资创业的新热土。2021年雄安新区在京津冀199个县市创业排名中,进入前20强,比2014年的位次提升了近50名。
产业聚集人才,人才引领产业。非首都功能向津冀疏解,引导人才跟随产业流动。人才“来得了”“留得住”,才能适配区域产业布局调整。位于天津宝坻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是精准承接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载体,开发仅6年就吸引超过1000家市场主体入驻,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为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园区下大力气打造“人才特区”,聚拢了大批高精尖人才,其中中高层管理人才50%来自北京,产业链与人才链耦合式发展初见端倪。
区域人才一体化也加速了全国高端人才向京津冀聚集。截至2022年,京津冀地区共吸引具有硕博士学位的创业人才35.5万名,创建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25.8万个,分别比2014年增长了2.7倍和1.8倍。
激发协同创新活力
京津冀地区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型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支撑。《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提出,到2030年将京津冀分别建设成原始创新人才发展极、高端制造人才发展极、创新转化人才发展极。
区域教育科研资源的共建共享、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力,刺激了创新要素的自由流通,激发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活力,助力京津冀人才创新极的打造。近年来,三地共同签署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合作协议(2018—2020年)》等系列教育科研框架协议。京津冀域内高校成立了工业大学、医科大学、商科大学、师范大学等16个高校创新发展联盟。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工作也有条不紊地展开,由北京市科委牵头的协同创新项目,设立了“一体化交通”“智能制造”“精准医学”等多个创新合作平台,累计资助研究项目68个。
申办冬奥会,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强有力的牵引作用。为满足场馆运行、训练管理、竞赛组织等冬奥人才需求,京津冀三地协同联动,建立“京张冰雪项目场馆人才联盟”“国际人才交流驿站”等多个人才合作交流平台。依托京津冀三地高校,近2万名大学生被遴选为服务冬奥会赛事的志愿者。而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托管后的河北崇礼医院,不仅成功引进20余名运动医学、骨科创伤等领域的专家,还建成了国家运动创伤区域医疗中心,为冬奥赛会提供了坚实的医疗保障。
《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2)》显示,2013年至2020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由100跃升到417.27,增长了3倍多。以往居于创新洼地的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带动下,创新能力指标、科研合作指标增幅分别达到了900%、1000%。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扶贫先扶智,河北省贫困地区如期脱贫摘帽,京津两地人才扶贫发挥重要作用。在对口扶贫过程中,京津两地明确提出加强对河北的人才支援、智力扶贫,选派技术人才支农、支教、支医,并强化与受援地干部的人才交流。
“人才输血”“鱼渔兼授”,为河北脱贫与乡村振兴注入了内生动力。仅2019年北京市就选派754名党员干部,675名专业技术人才对口支援河北。在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单位派出的“京牌”专家“把脉问诊”下,河北燕达医院诊疗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河北首家民营三甲医院,有效带动了区域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2016年至2020年,天津市为河北省承德市培训党政干部4029人次、专业技术人才5514人次。在天津农科院、农学院技术专家的指导下,承德地方农产品品质与知名度大幅提升。打造出“承德山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响了平泉香菇、兴隆山楂、隆化牛肉等优质农产品的名牌,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京津冀劳务合作的精准对接,则为富余劳动力出冀入京津增收致富开辟了道路。《京冀省际间扶贫劳务协作协议》的签订、天津承德《深化扶贫劳务协作协议》的签署……顺畅了河北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跨省转移输出就业的途径。2018年,河北9.32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跨省输出就业,其中京津就业人数就达6.35万人,占比68.17%。
京津冀协同发展越往纵深推进,对人才一体化的要求就越高。但区域教育医疗资源不平衡、社会保险未兼容、人才公共服务断链等“难堵断卡”问题,仍制约着京津冀人才要素的合理配置,阻碍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效应的外溢。
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更要增强大局意识,强化全局观念,下好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一盘棋”,努力将京津冀地区建成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持续迈向更高水平。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09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