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一线讲述】
苍山洱海间,非遗聚人气
讲述人:云南省大理州非遗保护中心主任 赵向军
得知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我十分激动。这些年来,从申报到建设,再到如今成功入选,我很荣幸成为参与者、实践者与见证者。
大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共有13个世居民族,四级非遗项目共72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位列云南省第一。作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大理州肥沃的非遗文化“土壤”,成为我们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底气。
白族三道茶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董丽(左二)率徒弟在云南省大理州凤阳邑有风小院展示白族三道茶。杨伟林摄/光明图片
守护好这些文化瑰宝,就必须让更多人认识非遗,传承非遗。以前,非遗在大理州的认知度很低,为打开一扇让老百姓认识非遗的“窗口”,2016年,我们开始筹建大理州非遗博物馆。
当时经费很有限,我心里不禁打鼓:就这,能换来全州12个县市的传承人代表性作品吗?然而,事实很快给我“定了神”。来到鹤庆县,非遗传承人母炳林先生拿出一件银器,多年的博物馆工作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件上好的珍品。还没兴奋两秒,高昂的市价让我一下泄了气。没想到,母炳林先生笑着对我说:“家乡建非遗博物馆,我全力支持。”就这样,这件鹤庆银器被我们成功“收入囊中”。剑川木雕、白族民居彩绘、甲马纸……每到一个县市,当地传承人都把最好的器具文物拿出来,全都低于成本价,有的甚至是无偿捐赠。感动之余,我们也备受鼓舞,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非遗博物馆顺利建成,我们又将一批传习所、文博馆等建在非遗项目的原生地,设在传统村落中,这样既能让这些非遗文化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也能让它传得开、唱得响。
如何让更多人加入非遗保护中来?我们坐拥苍山、洱海等旖旎风光,为何不能把旅游的“人流”转化为非遗保护的“人气”呢?经过精心规划,更多传习所、非遗工坊在热门旅游路线上落地生根,游客们纷至沓来。
非遗有“热度”,百姓的日子也跟着蒸蒸日上。如今,大理州非遗传承的氛围越发浓厚,全州已建成13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成立了13个非遗保护机构,各类非遗展演和送戏下乡活动超过了1000场,老百姓对非遗,那可真是“口中有、手中有、心中有”。
民俗学家刘魁立先生说过一句话,“看到传承人们幸福的笑脸,这就是我们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最生动的呈现”。我想,这不就是我们的现实嘛。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吕慎、陈冠合、吴春燕、张勇、张哲浩、李建斌、王斯敏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阮紫嫣)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22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