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通讯员 温雪丹
日前,厦门理工学院“乡愁馆”创新创业项目组的陈淑涵和组员们带着无人机再次踏上龙岩市益坑村土地,这是他们第3次来到益坑村。经过10小时的辛苦作业,他们顺利完成乡村低碳化调查、规划建设数据采集等工作。这是厦门理工学院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重点项目,也是校外基地“厦龙筑梦红色孵化器”的在孵项目。
近年来,厦门理工学院以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红色孵化器为依托,引导广大创新创业团队将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革命老区,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2018年7月,厦门理工学院“厦龙筑梦红色孵化器”正式落地革命老区龙岩。该孵化器着力于将思政与双创融合,精准助农扶贫。2021年在龙岩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支持下,学校完成红色孵化器二期建设,可同时容纳80~100个企业入驻办公。目前红色孵化器共引进孵化厦门理工学院35个师生扶贫创业项目,其中13个项目已落地注册公司。学校为红色孵化器入驻项目配套政策咨询、公司注册等一站式“港湾”生态服务体系,提供项目资金以及师资力量支持,引导项目团队从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电商兴农、教育兴农等多个方面开展帮扶工作。
专注于富硒农业科研、富硒肥料生产销售、农化服务的“酉西生物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从2018年开始,学校科研团队到龙岩、漳州等地方开展项目合作,下乡次数累计100余次,为不同地区、不同土壤背景的植物对硒的吸收规律提供改良方案。”酉西生物科技创始人、厦门理工学院校友林泽伟介绍,该公司依托厦门理工学院、大连交通大学等院校专家技术支持,经多年研究及试验后,成功开发了运用于肥料及饲料中的纳米硒营养液,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我们运用自主研发的纳米硒营养液作为外用硒,相比于传统种植养殖方式,此方案更能有效解决土壤硒含量持续降低、硒转化率不高、产品含硒量不均匀等痛点,对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就业、发展科技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该项目技术已运用于武平象洞鸡、华安百香果、连城白鸭等,产品均达到国家富硒标准。
厦门理工环境工程学院师生的科技项目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帮助乡村荒地复耕复垦上取得显著成效。学院阳艾利老师团队和万嘉清水(厦门)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众心通慧(厦门)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以改良土壤团粒结构,恢复生态多样性为目标,从土壤肥力重建入手,将原本贫瘠的撂荒地改造成为水稻良田。经过校企双方近一年的努力,共拓宽可种植水稻面积90多亩,并有望实现水稻增产20%至30%。厦门理工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傅海燕表示,学院将继续千方百计创造条件,鼓励师生员工把科研的根扎在泥土里,努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技术赋能,助农扶农。越来越多的厦门理工学院创新创业团队正奔走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目前,厦门理工学院“厦龙筑梦红色孵化器”累计组织153支实践团队深入62个贫困乡村,开展活动200余次,40多个项目与当地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农民增收达1000余万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重要部署,为高校发挥人才、科技、智力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等指明了方向。”厦门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林进川表示,打造红色创业实践基地是学校探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的生动缩影,学校将继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大对红色孵化项目的指导和支持力度,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乡村,利用专业所学所长,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伟业,以实际行动在服务国家和社会中增长智慧才干,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7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