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讲好新时代中国人权故事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研讨会观点摘登
编者按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11月8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举办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围绕“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人权法治保障”“讲好中国人权故事”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会议主要观点摘登如下。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进一步研究阐释当代中国人权观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蒋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阐明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献,是指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性指南,是再创“中国之治”新奇迹的任务书,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真理力量、实践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在此之前,总书记多次提到“当代中国人权观”。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人权研究宣传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正确的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来自科学的中国人权观。第一,从理论上看,当代中国人权观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当代中国人权观立足于中国人权具体实践,形成了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以发展促人权,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使命愿景的理论体系。第二,从实践上看,当代中国人权观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径。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力量,把实施党的执政方略与国家制度建设相结合,大力保障人民各项权利,促进全球人权事业发展,这是当代中国人权观的实践路径。第三,从生成背景上看,当代中国人权观是人类文明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当代中国人权观的生成结合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与中国人权事业的成功经验,扎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符合人类基本共识。第四,从价值理念上看,当代中国人权观开辟了人类人权文明的新境界。当代中国人权观所彰显的理念、道路、制度、实践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人权文明形态,丰富发展了人类文明多样性。
当代中国人权观是对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史的深刻总结,是对当代中国人权鲜活实践的生动概括,也是对中国人权基本主张和重要观点的精粹提炼。随着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当代中国人权观还必须继续丰富发展。
全国人权研究工作者要依托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提炼原创性概念,发展我国人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学术话语讲好中国人权之治,形成更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有影响的人权理论。中国人权研究会将进一步做好引领和服务工作,为人权研究工作者开展研究创造条件。
在“全面”二字上下功夫 谱写中国人权事业的华章
中国人权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李君如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首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看,强调“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开始,我们就把人的觉醒、人权的尊重和保障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此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人权事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任务之一。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国人权事业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看,强调“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论述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关键词是“人”,贯穿始终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要落脚到尊重和保障中国人民的人权上来;二是“全面”,贯穿始终的是“五位一体”全面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权事业必定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下,在“五位一体”现代化战略部署中得到全面发展。
最后,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看,强调“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也要求在人口覆盖面上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权事业是14亿多中国人民的人权事业。保障如此多人口的人权谈何容易?但是,中国共产党做到了。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中国人民的人权必将得到更好的保障;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中国人民必将享有更加充分、更高水平的人权。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积极推动国际人权事业更好发展
中国人权研究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刘海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是经实践检验与理论锤炼的结晶,对国际人权事业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基本内容是:
尊重和维护各国国家主权。世界上有一百九十多个国家,各个国家由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的人民组成。各国大小不同,都有权按照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人民意愿选择与决定自己的社会制度。
维护共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高举合作、创新、法治、共赢的旗帜,推动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互利共赢推动全球发展。发展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权与其他诸项人权紧密相关、不可分割,是诸项人权实现的保障。多年来中国坚持生存权与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积累了成功经验。
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和万邦”形成的理念,也是继承党和国家历来奉行的无产阶级国际义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为包括人权在内的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和智慧,也必将对全球治理改革和人权事业发展产生更加重大的影响。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总概念之下,我们提出共建发展共同体、共建安全共同体、共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等,而且与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双边命运共同体,与地区国际组织共建多边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沿线一百多个国家共建更加广泛的命运共同体,获得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构建人权命运共同体,事关人类更好生存和发展,事关世界持久和平,既有利于推进当世人权,也必将惠及子孙后代。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强人权法治保障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马怀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权法治保障不断加强,有力推动了人权事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第六部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提出,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作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置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启了中国人权法治化建设的新时代,人权法治化保障不断迈上新台阶。依靠法治保障人权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与法治建设的基本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尊重和保障人权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加快完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保障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基本政治权利,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各方面权利,不断提升人权法治化保障水平。
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必须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要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理念融入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工作布局之中,落实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教育等各环节,体现在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的各方面。不仅要求形成完备的人权法律规范体系、完善的人权执法司法体制机制,还要求全面增强人权观念,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和实现公民合法权益。要聚焦“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系统研究谋划加强人权法治保障的实践方案,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看发展权的全面保障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校长 付子堂
随着党的二十大对“发展”的高度强调,中国人权事业迎来了在全面保障发展权中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主要体现在六大层面:
第一,发展权保障的基础上,人权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厚植了发展根基。强调发展之于人权的重要意义,是中国人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原因。新时代十年,党和政府坚持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坚持在发展中促进和保障人权,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发展权的全面保障奠定了最为深厚和坚实的基础。
第二,发展权保障的主体上,进一步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性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最显著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牢固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把反映人民愿望、体现人民利益、维护人民权利、增进人民福祉体现在人权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
第三,发展权保障的内容上,明确了从有效保障到系统保障的提档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对未来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这都与人权保障息息相关,明确了发展权保障内容从有效到系统、全面、综合的提档升级。
第四,发展权保障的目标上,擘画了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的美好蓝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权保障水平是衡量中国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尺,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是物质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是人人平等共享人权的现代化,是人权保障水平得到全方位提升的现代化。
第五,发展权保障的路径上,坚定了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道路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在推进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实践中,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实践证明,在这一理念指引下,中国人权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未来也必将继续成功。
第六,发展权保障的价值理念上,极大丰富了人类人权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就人权保障而言,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尤其是在发展中保护和促进人权的理念,创造了人类人权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人权文明新境界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教授 鲁广锦
中国式现代化紧紧围绕着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开,其中蕴含着生存权、发展权、幸福权、环境权、和平权等人权基本内容。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构建起人权学说新法理。人民人权法理的思想核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成为人权事业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促进者、受益者,做到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享有。
人民人权法理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二,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依归,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发展人权的最重要标准。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人权发展新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对于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认识和理解,应以此为遵循。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有以下特点:一是在人权领导体制和制度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在人权发展路径上,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和促进人权;三是在人权实现方略上,坚持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四是在人权最终目标上,坚持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出人权保障新奇迹。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发展进步的作用是巨大的,创造了人权保障新奇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14亿人口人权不断得到共同发展的新奇迹;二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各项人权不断得到全面保障的新奇迹;三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带来机遇的新奇迹。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开创出人权文明新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国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创造了中国式人权文明新形态。一是中国式人权文明丰富发展了人类人权文明多样性;二是中国式人权文明向世界提供了中国人权方案;三是中国式人权文明改变了世界人权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的司法保障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一级巡视员、高级法官 李晓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和领会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人权内涵,厘清其传承与发展,对于加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的司法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深刻的人权思想,中国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必然孕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中国式现代化深刻蕴含着我国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这与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的特征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为我国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深刻蕴含着我国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人民性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最显著的特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坚持以生存权和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就是坚持以人民幸福生活为最大人权。中国式现代化深刻蕴含着我国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从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构建了我国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实现路径。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人权内涵根植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战略部署,其中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立意更加高远、内涵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权更加全面广泛、更加平等公平、更加合理包容。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权事业全面发展需要司法保障。人民法院必须主动担当作为,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自信和定力;二要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全面落实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权法治保障要求;三要巩固提升司法改革成果,不断完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权法治保障制度机制;四要主动作为、敢于斗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和国际人权斗争。
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内在机理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讲席教授 齐延平
中国人权观以全体人的人权为出发点,以责任先在为伦理基础,以平等共享人权为制度取向。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是中国近现代历史际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平等自由原则、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和中国式现代化共同作用的产物。
由中国近现代历史际遇所决定,中国人权以全体人的人权为出发点。当西方列强称霸世界之时,中国却正面临民族危亡;当西方社会实现现代化之时,中国却仍在致力于解决温饱问题;当中国正在由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之时,西方却又祭起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大旗,企图以双标人权为政治工具,全方位遏制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西方人权建立在个人本位、三权分立和党争内耗之上,偏执于政治类人权保障,实质是保障少数人享有和行使此类权利,对大多数人而言不过是空头支票。中国人权建立在“使命型政党”的领导和全过程人民民主之上,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追求人权主体的真实平等,追求人权形式保障与实质内容的统一,追求政治类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类人权的一体促进和保障。
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决定,中国人权以责任先在为伦理基础。西方人权以孤立的抽象个人为前提,以私性人权为本位,以私法原理贯通公私两个制度领域。中国文化传统以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为前提,没有西方关于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以及社会与国家的强烈对立二分观念,中国人的典型观念是“由群及人”“群己一体”“先群后己”,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共在而非以自我私利为中心。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群重义、以民为本、天下为公等思想,为中国人权基于自身传统又超越自身传统、学习西方人权经验又超越西方人权经验奠定了思想根基和文化基础。
由社会主义平等自由原则所决定,中国人权以平等共享为制度取向。西方人权以个人自由为取向,其典型表现是对消极人权的偏执以及对积极人权的漠视,体现在实践中就是注重形式意义上的人权司法救济,而忽视实质意义上的人权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的自由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基于社会平等的自由,即全体社会成员人人平等的自由;二是基于法律平等的自由,即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的自由。为了实现人人平等共享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人权,社会主义平等自由原则首先体现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人权制度不仅包括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体系,更包括不被一些西方国家认可为权利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体系。在实践上聚合中国执政党自上而下的领导力、中国政府统筹全局的行动力和人民群众自下而上的推动力,运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手段,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各种途径,一体推进全体人民各项人权的全面发展。
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国际维度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罗艳华
通过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并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关于“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讲话,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我对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的特征有如下几点感悟:
第一,中国认同人权保护的普遍价值,承认人权的普遍性,认为人权普遍性原则必须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中国认为人权虽然具有普遍性,但各国都有权利自主选择人权发展道路,不同文明、不同国家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交流、相互借鉴。通过把人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结合,中国经过多年不断探索,已经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
第二,中国把人权保护作为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虽然其中并没有直接出现“人权”的字眼,但我们能明确看到保护人权不仅包含在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容里面,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也是承认人权普遍性的必然结果。正是因为认同人权保护的普遍价值,保护人权才被看作全球共同价值的重要内容。
第三,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理念均适用于全球人权治理。全球人权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有以下方面:一是中国把参与包括人权在内的全球治理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二是把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结合起来。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2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