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矢志奉献精品力作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矢志奉献精品力作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10-26 04: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新任务、赋予的新使命。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出版人深受鼓舞,深刻领悟精神内涵,用心畅谈学习体会,认真思考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和践行。

矢志奉献精品力作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7月31日至8月1日,中国作家协会在湖南省益阳市举行“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活动,旨在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这是益阳市清溪村里纪念作家周立波的雕塑作品。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摄

  文艺评论要更加贴近大众需求

  二十大代表、中国文联出版社有限公司高级编辑 冯巍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里的“推出”,既指向文艺创作,也指向宣传推广、评论阐释。这一努力方向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好当前文艺评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要解决如何更好地贴近大众需求的问题。文艺评论家要“拆除‘心’的围墙”,走出学术界、文艺界的传统圈层,引领更广泛的读者走入优秀作品深处,看出“门道”,获得启迪。唯有如此,文艺评论才能保有生命力,文艺评论才能真正做到引领创作、铸魂育人。

  以文艺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关键的一点在于,让文艺评论更加贴近大众需求。文艺评论要勇于直面新生的作品,告诉读者哪些是优秀作品、作品的哪些方面值得肯定,既能从顶天立地的作品中发现美,也能从铺天盖地的作品中提炼美。

  我们不仅要让优秀作品深入到群众中去,而且要让睿智生动、能够入眼入心的文艺评论深入到群众中去。好的文艺评论必须走近人民、走进人心,和人民一起在优秀作品中发现中国,发现中国的美,发现中华民族何以优秀、中国精神何以伟大、中国道路何以正确、中国力量何以绵延不绝。

  我们要在态度上、传播上推动文艺评论“为大众”,同时不忘根本。文艺评论不可停步于服务一时一地一事,不应是用后即抛的一次性用品,而是持之以恒地审视与研判那些优秀作品,使其在时代人心的映照下不断焕发出新的光芒,这样才能成就真正的文艺经典。其间的贬劣与褒优、激浊与扬清,呈现出对作品艺术价值的全维度感知和对作品思想价值的精准把握。好的文艺评论,有利于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有利于促进文艺消费,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辨识力。

  不断进行生活积累与艺术历练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白烨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也是文学的职能、作家的使命。文学艺术是时代的号角,是民族的精神命脉,理应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和最大能量。而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实现这样一个要求,显然需要作家艺术家把文艺作品的思想性置于重要乃至首要的位置,在作品的主题思想与精神蕴含上精心运筹、苦心经营,使之充沛而丰厚,启人思考、催人奋进。

  有益于增进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学与美学的元素很多。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良好的家风家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真善美的道德情操等,都是引人向上向善、增强中国人骨气与底气的精神元素,都是文艺家在文艺创作中可以着笔落墨的重要主题和重要内涵。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这个新的历史起点,特别需要大书特书的,是在文学书写之中,以生动的故事、精到的叙事、鲜活的形象、灵动的文笔,努力表现和揭示那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历程中、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焕发出来的崇高而闪亮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尤其需要的是,身处新时代,面向新现实,在充分阅读社会、深入把握生活的基础上,反映沸腾向前的当下现实,描述这个时代的精彩故事,塑造这个时代的新型人物,并由这样的新生活、新人物,表现社会的新风尚、时代的新气象,以扑面而来的新事、新人、新风,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这要求作家艺术家避免以个人感受代替人民感受,以一己生活代替人民生活,要在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获取能量,不断进行生活积累与艺术历练,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真正做到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

  中国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委员、军旅作家 王筠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是对文艺战线新时代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发出的庄严号召。优秀文艺作品的品格风范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都能感动人、启发人、鼓舞人、鞭策人,成为一个时代特有的号角与征鼓,催动时代潮流滚滚向前。

  为了创作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长津湖》《交响乐》,我系统学习了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从早期的《一把炒面一把雪》《谁是最可爱的人》《上甘岭》,到随后的《团圆》《东方》,再到新近的《朝鲜战争》《坑道里的冲锋号》等,这些作品文体不一、长短不一、时代背景不一,但无不高扬爱国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不昂扬奋发、催人奋进。

  文学是有关于人的学问,张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伟大的文学作品,从来都不缺乏爱和诗意。没有爱,就没有善的力量;没有诗意,就没有美的韵致。优秀文学作品都注重人性的书写。人从来不是单一的、个体的,人性之中天然具备着国家性、民族性的因素。家国情怀是人类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以家国情怀作为文学书写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古已有之。家国大事,亘古不变的是民族独立、领土完整和人民幸福;家国情怀,亘古不变的是歌颂人民和吟诵英雄。文艺永远需要歌颂人类值得珍惜的价值观念。因为家国情怀,人性的力量才能被注入更多的养分,凝聚起更加强大的动力。

  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我们的文学创作,字里行间要呼应强烈的时代呐喊,回荡主旋律的宏大交响,饱含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力量的守望传承。文艺工作者要继续弘扬爱国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用自己的艺术创造激励亿万中国人民披荆斩棘、踔厉奋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热忱描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诗刊》社主编 李少君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将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诗歌之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诗刊》将重点推动主题诗歌创作。中国现代新诗有政治抒情诗的优秀传统,自延安时期开始,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政治抒情诗有机融合了中国抒情传统、现代革命传统和西方浪漫主义传统的精华,是颇具中国特色的现代诗歌创作,具有民族主体性、艺术自觉性和历史主动性。在革命时期,政治抒情诗充当了时代的号角,为鼓舞士气呐喊冲锋。在新中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新世纪新时代,政治抒情诗凝聚人心、团结人民、服务人民,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鼓劲加油。

  主题诗歌创作能够反映新时代新征程新气象,或着重于中国人日常生活景观和生活方式,或着重于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观和审美观,具备相当的精神广度和思想深度,在形式上追求新韵律,贴近人民群众审美需求,充分学习借鉴优秀传统诗词、民歌、民谣、外国诗歌所具有的音乐美、韵律美等特征,并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朗诵性、音乐性和传播性。我们将通过引导政治抒情诗的创作,热忱描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出诗歌的贡献。

  我们将倡导、推动新诗创作不断探索新的生态观和宇宙观。仰望星空,是人类永远的姿态。神舟问天,开启了中国人迈向太空的一大步,中国空间站即将建成,用诗歌反映探索浩瀚宇宙和自然奥秘,富有挑战性,但也是展现自信自强的现代化中国形象的绝佳途径和契机。

  努力实现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 何弘

  中国网络文学是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活力和影响力的新兴文学样式。目前,全国累计有约2000万人次在各类文学网站注册,期望成为网络作家;超过100万人与网站签约,成为签约作者;持续写作的活跃作者超过10万人;省级以上作协、网络作协会员上万人。网络文学作品累计约3000万部,读者约5亿人,而且是影视、游戏、动漫等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源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正确引导,网络文学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野蛮生长状态得以改变。新时代新征程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报告明确要求“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力度,不断推进网络文学精品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们要坚决扭转一些人简单把网络文学看作消遣、娱乐产品的错误观念,自觉承担起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使命任务。落实党对文艺工作的新要求,网络文学的工作重点就是进一步引导网络作家自觉承担新使命,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解决部分作品存在的价值观偏差问题,甚至历史虚无主义、不良亚文化等错误倾向,克服同质化、模式化严重等问题。要引导网络作家反映新时代,塑造时代新人,以现实主义的品格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推动幻想、历史类创作推陈出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创新和科幻题材创作;坚持创新驱动,保持网络文学的生机和活力;讲好中国故事,扩大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让文学出版持续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室主任 赵萍

  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文学出版人也有一份责任和担当。无论图书市场现实环境如何变化,传播介质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优质的内容始终是根本。我们始终要坚持精品化的内容出版策略,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热爱出版的文学编辑,建设学习型团队,让优质的文学创作和文学出版持续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文学图书的出版链条很长,尤其在出版流程中后期,编辑更像一个综合项目负责人,要调动各个环节朝着共同的短、长期目标奋斗。编辑要对图书的内容定位清晰且能化繁为简,重点突出地为各个环节进行通俗易懂的直观转化,还要了解文学图书的目标读者范围、年龄层、活跃平台、消费习惯等,在一次又一次的推广销售实践中积累经验,找到有效衔接方式,一一开拓应对。当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看不同的文学作品,就会有新的发掘点,打开一个新的世界。作为文学编辑,要有阅读要有沉淀,同时也要不断地清空自己,用好奇的眼光看周遭的世界。当编辑的知识储备、人生储备、经验储备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文学作品的质量就会有更加准确的判断。

  人民文学出版社是当代文学出版的重镇。依靠老一辈编辑积累下来的品牌优势和既有资源,或许也可以继续维持一段时间,但是长久来看,没有当下充满活力的新原创文学的注入,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我们的编辑前辈们固本却不忘求新,不断发掘一批批有生命力的原创作品,形成优良的传统,实现良性循环。我们对发掘新的原创文学作品、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始终保持着清醒的使命感。从当代文学的丰富性、动态性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来看,我们要坚持鲜活地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在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审美发现,在新的历史时期让文学这条长河奔流不息。

  以深情笔触书写文学的时代答卷

  扬州市作协主席、青年作家 周荣池

  要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就要致力于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时代书写,用具有中国特质的精品力作赞美人民、引导人民、凝聚人民。

  我们从人民中来,大地是我们的本色。作为一名基层的写作者,我这些年致力于以“南角墩”为地理原点的乡土写作,深切体会到一心扎根于乡土中国,就能汲取到更多的精神力量,用“中国方案”去阐释和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作家从人民中来,就应该始终不忘本色,用手中的笔为时代讴歌、为人民代言、为大地书写。一条河流、一个村庄、一片土地、一段历史,都应该成为我们书写的对象和追寻的答案,用“最中国”的表达记录大地的本色、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风潮。

  我们到人民中去,生活是我们的舞台,我们就站在人民之中。作家的书写是在记录和表达生活,也在创造着一种更有精神力量的生活。我的家乡在扬州高邮,作家汪曾祺的故乡。据说高邮城里有200多家面条店,这是观察高邮人烟火生活的一个窗口。我来了兴致,正在创作“高邮面事”系列文章。在这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生活现场的细节往往都是热烈而深邃的。由人民创造的火热生活,有传神的细节,有真挚的情感,也有令人惊叹的事实,这些都是写作者应该向人民和生活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始终记得: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生活,提供给了我们文学写作的原料、方法和动力。

  我们为人民书写,民情是我们的文心。时代发展、山乡巨变,一切事实都落脚在人民身上。人民生活实践的用心探索,人民喜怒哀乐的珍贵情感,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我们要为人民书写,更要将民情作为我们的文学良心,创作出更多在精神层面上表现人民、引领人民的作品。写作者是时代的发现者和表达者。我们要关注辽阔大地结下的丰硕成果,注目人民自主创造的伟大成就,以深情的笔触书写文学的、审美的时代答卷。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26日 14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