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欢庆党的二十大·专家笔谈】
奋勇前进 逐梦伟大复兴
作者:沈壮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号召,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等作出了系统论述。站在新时代新征程历史节点上,此时此刻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强调的现代化的“中国式”,表露的是强大的历史自信、道路自觉,是对我们所走的现代化之路开创性、道义性、高品质性和世界意义的深刻把握与坚定持守。
郭红松 绘
中国式现代化是开创性的现代化。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对任何既有现代化模式的描摹、套搬,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敢为天下先、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沿着这条道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迎风雨、破难题、化危机、开新局,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表明,现代化不是单选题,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只要珍视民族传统、立足自身国情,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可以成功找到实现自身文明现代化的通衢大道。
中国式现代化是富有道义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于内,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价值理念,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于外,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奉行和平发展,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是更高品质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强调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坚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覆盖的全员性、内容的全面性,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更高、品质更好、成色更足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富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作者:韩震(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强国是其中应有之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必须走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之路,这就是说,不能跟在其他国家后边亦步亦趋,而是应该自信自强地举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心聚力,以富有活力的现代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形象;同时,也不能故步自封,而是应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激发我国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郭红松 绘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化发展的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发展的导向,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巩固壮大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通过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持续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人心。要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促进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能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我们应该提高中国文化形象的自塑能力,以中国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事实为根据讲好中国故事,以世界能够听得懂的语言传播好中国声音,以理性包容的叙事方式展现当代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互动,在充分的交融互鉴中促进文明丰富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既包含文化的理论总结,也是文化不断发展的理论基础。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潜心为人民做学问,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一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有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文化应该在自主知识体系基础上得到系统阐释并发扬光大。这些都需要当代学人不懈努力、共同奋斗。
秋天,一列高铁行驶在江苏淮安的稻田里。赵启瑞摄/光明图片
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严纯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结合点,要深入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体而言,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以与时俱进的高质量育人体系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着为党和国家源源不断培养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使命,理应自觉担当、主动作为,以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成果服务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直以来,兰州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兼顾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卓越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构建“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强化教师能力提升和教学团队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按照时代需求,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构建完善“五育并举”、多学科交叉融合、本研贯通等有机结合的育人体系,促进教学科研源流互补协同发展,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力量。
郭红松 绘
以不拘一格的人才会聚机制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长期以来,兰州大学不断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机制,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会聚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优秀人才和优秀团队。今后,我们将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搭建人才价值实现舞台,持续优化人才评价体制机制,努力铸就一支心怀“国之大者”的高端人才队伍,扎根中国西部、努力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会聚高地。
以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创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兰州大学聚焦“四个面向”,凝练“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学科发展思路,将学科传统优势和区域自然禀赋相结合,建成了一批独树一帜的特色优势学科,产出了一批冰川冻土、风沙治理、多肽药物、敦煌学等领域的优秀成果。今后,我们将紧紧抓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持续优化学科生态,加强学科建设,努力在智能科技、核科学与技术、先进制造、国家安全以及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领域,形成高水平原创性突破,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用文艺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作者:冀彦伟(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主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文化建设、文艺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重要位置。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等使命任务,奋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郭红松 绘
文艺创作以中国精神为灵魂,让艺术的温度、精神的高度、思想的深度直抵人心。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主题,文艺界创作了大批精品力作。《领航》《不忘初心》《丰收中国年》等“中国梦”主题歌曲唱响神州大地。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伟大抗疫精神为灵魂,打造“方舱直播时间”专场演出、“以艺战疫”数字博物馆等,通过文艺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灵魂,精心创作推出一大批音乐、美术、舞蹈、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策划主题视听节目和线上文艺活动,以中国精神为主线制作推出《精神伟力》特别节目等。
蓬勃开展的群众文艺活动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出新贡献。各地自觉主动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北京等七省区市率先开展“文艺进万家 健康你我他”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通过送文化、种文化、传精神,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方面,基层文艺面貌焕然一新,村歌村晚、文艺讲堂等群众文艺活动丰富多样,吸引不少年轻人参与其中,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文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大战略安排,社会综合治理、基层党建等重点工作方面发挥了润物无声的引导作用,在启迪心智、感化人心、成风化俗等方面展现显著效果。
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发生新变革,文艺工作者弘扬正道的精神风貌得到充分显现。相关部门评选表彰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开展“四个100”先进典型、“时代风尚”先进典型宣传推选等活动,在文艺界营造了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通过引导文艺工作者守公德、严私德,守正道、走大道,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与人民群众的“零距离”接触中向人民学习,增强创作本领,以健康的文艺风气引领社会风尚。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了重要部署。我们要积极回应国家和民族、时代和人民的召唤,植根于深厚的红色文化血脉和丰富的文艺实践,以文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23日 11版)